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10日訊 全域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海上治理是其中重要一環。沙子口街道將陸地網格化治理模式向海延伸、與海相融,通過設置海上網格,加強警民聯動、部門協同、社會組織參與,實現了海上綜合治理效能的新提升。
“海上黨旗紅”,立起海上綜合治理“燈塔”
從事漁業作業人員上船后在海上漂泊、下船后分散式生活居住,人員流動性大、工作固定性弱。沙子口街道整合黨建資源、延伸黨建空間,始終使漁民黨員處于黨組織的教育、管理和監督之中。船員中有黨員的漁船出海作業都會在主桅上懸掛黨旗,彰顯黨員的先進性和模范帶頭作用。建立健全“海上黨支部、海上黨小組、海上黨員之家”三大組織機構,改進了漁民黨員隊伍的作風建設,使漁民黨員的組織生活逐步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
依托海上黨員之家,在沙子口建港碼頭設立漁民“服務區”,配備了微波爐、行軍床,定期購置方便面、礦泉水等物資,供漁民臨時休息用。這處場所經漁民口口相傳,成了大家上岸后的第一個“家”,并為它起名“漁民驛站”。如今,“漁民驛站”經過改造有了升級版:電視、空調、床、沙發、茶幾、熱水、潮汐表、書籍報刊等一應俱全。
“海上建網格”,把準海上綜合治理“航向”
立足打造海上社會治理新模式,沙子口街道推動網格化向海上延伸、向漁船覆蓋。街道綜合治理中心、農業農村中心、轄區派出所、海警、海保、社區等單位聯動,將陸域網格延伸到海上,建立起集政策宣傳、安全管理、治安防范、編組生產、搶險救助、矛盾調解、信息收集、心理服務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新型海上網格。
科學劃分海上網格。對街道漁業船舶進行調整網格劃分,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無脫網漁船、不重復管理”的工作格局,形成了工作任務適中、便利高效的網格體系,目前,共計劃分網格5個。
發揮網格職能優勢。網格力量履行管理服務職能,負責對各類信息、網格事務的收集匯總、就地化解、分流分類、跟蹤反饋,及時解決問題,抓好漁民隊伍的日常管理,協調組織開展網格管理服務,定期召開網格會議,履行隊伍管理、上下聯絡、事件處置、民生服務等職責。
“平安海岸線”,夯實海上綜合治理“錨地”
海上作業有著不可預期的風險,安全生產是平安建設的重要內容。沙子口街道通過常態開展海上聯合巡邏、聯合執法,及時打擊海上違法犯罪行為,規范海上作業秩序,織好一道海上安全網。
岸上重排查。在岸上,轄區派出所、治安聯防等綜合運用警車巡邏、步行巡控、監控巡查等方式,開展全天候沿海岸線巡邏防控,加大對碼頭、停泊點夜間的巡邏檢查力度,全面消除巡防死角。
海上強監管。在海上,街道強化責任擔當,落實漁業安全生產、伏季休漁管理、涉外漁船管控工作等,與轄區內400余艘漁船船東簽訂了停港確認書;落實“以港管船”工作要求,南姜等四個群眾性漁港所在社區簽訂了守法經營承諾書。樹立“隱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定期對在港漁船碰撞、火災、風災等事故隱患進行排查,出資近9萬元為400余條漁船配備了海上消防救生器材,定期宣講相關補貼政策、安全生產相關知識,有效的提高了漁民海上生產偶遇突發事件的自救能力。
矛盾快處理。海上糾紛因船只、人員多,且遠離陸地,如果無法得到及時處置,極易導致事態擴大。沙子口街道充分發揮網格力量的作用,海警能夠即接即出,快速到達,保證了處理糾紛的時效性,確保糾紛不上岸、矛盾不擴散,把矛盾化解在海上,防止事態進一步擴大和升級。在涉事漁船上岸后網格員及時跟進,確保矛盾糾紛已消除。同時,打造“海上楓橋”新模式,成立由街道水產辦干部、水產協會工作人員、社區干部、民警、網格員等組成的“議事會”,在涉事漁船上岸后及時對矛盾糾紛進行調解,并開展普法活動,并做好漁民的海上文明、平安建設宣傳工作。(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博)
責任編輯: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