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11日訊 觀海新聞記者自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了解到,近日,我國高分辨率地球系統模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10公里海洋+25公里大氣高分辨率通用地球系統模式成功實現在國產眾核“神威·太湖之光”機器上的算法改造和優化,這標志著我國新型國產眾核超算已完全具備與傳統“多核同構”相同的大規模科學計算能力,為我國地球科學研究走高精度自主發展的道路進一步掃清了障礙。
10公里海洋+25公里大氣高分辨率通用地球系統模式由來自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國際高分辨率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等多家單位的聯合研究團隊歷經三年完成。該模式由大氣、陸地表面、海洋、海冰和河流徑流等諸多模塊組成,能夠直接模擬熱帶氣旋、海洋渦及鋒面等中小尺度大氣海洋極端現象,從而提高對全球氣候變化更加精細化的理解,進而提升我們對未來氣候變暖背景中這些現象變異的預測能力。
與低分辨率模式相比,高分辨率地球系統模式模擬出的年均熱帶氣旋數量大幅度地提升了與觀測數據的匹配。例如,在1950-2018年期間,全球平均每年觀測到的熱帶氣旋約為82個,目前廣為使用的低分辨率模式僅模擬出平均每年23個,而高分辨率模擬結果是每年85個。此外,該模式在“神威·太湖之光”機器上模擬的熱帶氣旋與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等低頻氣候現象的相關關系,以及在全球變暖背景下熱帶氣旋的地域變化性等,比低分辨率模式模擬更符合理論預期,與客觀世界中的觀測表現更為一致。
上述突破進展近期由地學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地球科學模式研發》以“高分辨率通用地球系統模式在眾核異構超級計算平臺(神威·太湖之光)上的優化”為題在線報道。(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