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12日訊 建設美麗中國,需要以高素質的國民為基石。為摸清我省公眾生態環境素養現狀,量化檢驗“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成效,助推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建設,山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組織了我省首次公眾生態環境素養調查,并對外發布調查報告。
所謂公眾生態環境素養,即公眾素養在生態環境領域的集中體現,是公眾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水平特別是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重要表現。此次調查通過各級生態環境部門邀請公眾在微信移動端填寫問卷的形式開展,重點考察和了解我省公眾對生態環境知識的掌握情況、生態環境意識、行為傾向及在部分生態環境領域的行動特征情況,范圍覆蓋全省16市,共回收有效樣本2715個。
數據顯示,受訪者對生態環境知識的掌握總體良好。其中,常識性的、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或涉及自身利益的環境知識(如環境日、霧霾、垃圾分類、嚴重環境違法入刑等)答對率均高于80%。環境監督舉報熱線答對率不到七成(67.92%);污染防治攻堅戰等概念相對抽象,常被普通公眾所忽略,該題答對率僅為21.88%;臭氧作為新污染物,相對于霧霾等污染物不被人們所熟知,該題答對率為65.82%。
進一步分析顯示,城市受訪者的生態環境知識水平整體好于農村受訪者;男女之間沒有表現出明顯差異;不同年齡受訪者的生態環境知識水平整體呈橄欖球狀分布,26-55歲受訪者表現普遍好于其他受訪者;受訪者受教育水平越高,對生態環境知識的掌握就越好;從受訪者所從事職業來分析,公務員及事業單位、環保社會組織人員整體表現最佳;從收入方面來看,平均月收入不及2000元的低收入受訪者的生態環境知識水平不及更高收入群體。
根據報告結果來看,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持續的科普宣傳,我省公眾的生態環境素養整體上有了顯著的提升。多數公眾具備較高的生態環境知識水平,特別是對常識性或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的知識的掌握較好;公眾大都認同并能積極踐行簡約綠色的生活方式,在關注環境信息、低碳出行、節約資源、減少污染、關愛野生動物等領域有較高的踐行度,能夠做到“知行合一”。這表明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生活實踐得到群眾的廣泛認可,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
垃圾分類新規變成了熱門話題,而在實踐中還面臨很大困難。受訪者普遍認為阻礙垃圾分類的因素有“居民垃圾分類意識淡薄”“垃圾分類設施不夠完善”及“缺乏約束和強制措施”。垃圾分類在收入、職業和地域上表現出了一定差異,平均月收入2001-8000元的中等收入群體垃圾分類意識最強,公務員及事業單位人員、基層社區及環保社會組織人員垃圾分類習慣較好,泰安、德州、濱州、菏澤4市受訪者的整體表現優于其他地區。
報告顯示,公眾在垃圾分類、綠色消費、環境監督、志愿服務等領域踐行度不高,存在“高認知度、低踐行度”的現象。此外,報告還反映出公眾對生態環境部門的政策舉措及較專業的生態環境知識的了解不多,農村居民的生態環境素養與城市居民存在一定差距等問題。報告還從引導公眾履行責任、端正態度、提升能力、踐行規范等方面,就如何進一步提升我省公眾的生態環境素養提出了一些建議。(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吳帥)
責任編輯:李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