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五屆正體書法作品展將于2021年初在青島舉行,這一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青島市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國展”,是青島市承辦的最高級別專業書法展。作品征集工作從7月開始啟動,經過了三個月征集,將于10月15日截稿,同時啟動評審工作。山東省書協副主席、青島市書協主席范國強表示,本次“國展”落戶青島,對于展示城市形象、提升文化藝術影響力將產生長遠影響。
·以“國展”的方式為傳統文化守正創新
從1994年中國書協主辦首屆全國正書展覽到2020年全國第五屆正體書法展覽在青島籌辦,已歷時17年。17年過后,全國正書展“守正創新”的展覽理念與意義愈加凸顯。“新時期中國書法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體現出許多嶄新的特征。在發展過程中,展覽體制的引領作用不可忽視。作為一個有明確規定的單項展,在這17年當中,一方面是在與書法綜合國展融合與比較中并行發展,吸納并參考其他門類的發展成果。另一方面,它還在堅持自己單向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深化與突破,在觀念的錘煉和實踐的探索方面,呈現出一些更加純粹、更加清晰的獨立特征。”范國強認為,從最初的展覽開始,“守正”與“創新”這兩個關鍵詞就一同存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展覽的側重點也在不斷進行著轉化調整。“具體來說,在最初的幾屆展覽中,守正的意義可能占據更大的比例,而越往后發展,創新的作用會愈加凸顯。作為展覽的組織者和參與者,需要面對這兩個關鍵概念都做出深刻的思考,并以實踐作答。只有如此,守與創才有的放矢,展覽的呈現、總結與方向引領,才可能成為一種價值。”
正書體包括楷書、篆書、隸書,對傳承中華文明作出過重要貢獻。從今天的世界文化現實來看,書法仍然毫無疑問是中華文化最為典型的內容之一。范國強認為,作為當代的書法人,不僅要通過勤奮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創作能力,更重要的還是要從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高度,去認清書法的文化價值以及書家的歷史使命。“文字的創生、確立與使用,是人類文明最重要的評定標準。中華文化綿延不斷的傳承,每一階段都伴隨著對文字和書體的規定與施行。三代之中有宗周大篆,秦代書同文確立了以秦篆(小篆)為官方正字的正統理念,及至兩漢以降更是以文字與書體的統一為先導,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包容統一的深層文化心理。從這個意義上說,以篆書、隸書和楷書作為正書書體,是符合中華歷史發展現實的概念。”
從書法史的立場來說,實用性是正書體的首要功能,其次才是藝術性的創變。“雖然在當代書法的創作當中,作為實用書寫的意義與價值逐漸消退,作為純藝術創作的功能愈加強化。但就正書體的繼承與創新來講,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社會價值和文化規定,仍然是一個不可拋棄的尺度。如何去合理把握,是當代書法人需要共同思考和探索的課題。”范國強說。
·山東與正體書法的發展史緊密相連
山東是正書體的主要發源地和重要傳承發展地域之一,在古代,山東地區產生了很多正書體典范作品和重要書家。
從文字書法歷史來說,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的陶制大口尊上的圖像文字,把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推了1500余年。莒文化、齊文化、魯文化并稱山東三大文化,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而齊國和魯國作為宗周最重要的諸侯國,在文化禮制方面一直是中華文化的最正統的代表之一,從大量的陶文和青銅文字上,能夠很清楚地看出這一點。
秦統一六國之后,秦始皇東巡立碑七處,其中五處就在山東境內。最著名者,如《泰山刻石》《嶧山刻石》等,現保存在國家博物館的青島瑯琊臺《瑯琊刻石》,被專家認定為秦刻石的唯一遺存原石。這些刻石是秦朝書同文的載體,準確意義上說也是正書體的發端。
山東也是漢代書法遺存最重要的地區。學界素有“天下漢碑半山東”之說。作為漢代官方書體代表的隸書,如今在曲阜還留存有“漢碑三杰”——《禮器碑》《史晨碑》《乙瑛碑》,山東泰安的《張遷碑》《衡方碑》,也都是漢碑隸書最重要的作品。同時,曲阜還有被稱為魏碑第一的《張猛龍碑》。更大規模的還有摩崖魏碑的云峰刻石集群,彪炳千秋的《鄭文公碑》可作為具有道家思想的魏碑書風。另外,以鄒城四山摩崖以及《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為代表的佛教刻經書體集群,也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書法史上最重要的兩座書法高峰——書圣王羲之和魯公顏真卿,都是系出瑯琊王氏和瑯琊顏氏的名門望族,而此二圣正是從山東名山大川中的摩崖石刻和豐厚的歷史遺跡中汲取營養的,所謂“書在瑯琊”。唐宋以來,擅長篆、隸、楷書體的山東書家以及作品遺存更是不可勝數。
通過梳理山東與中華正體書法的關系,范國強認為,全國第五屆正體書法展覽在山東青島舉辦具有重要象征意義,全國書法同仁可以通過本次展覽,全面了解山東以及青島在正體書法發展史上的地位和貢獻。
縱觀山東書法,近年發展很快,每次“國展”的投稿量與獲獎入展人數都穩居全國前三位,成為名副其實的書法大省、強省。新世紀以來,中國書協共主辦了5次全國書法篆刻展,山東有396人次入展,其中第八屆入展79人,第九屆入展99人,第十屆入展67人,第十一屆入展59人,列全國第二位,第十二屆入展92人95件作品,入展人數創歷史新高。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在山東舉辦,更充分挖掘和弘揚了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助推山東文化藝術繁榮發展,提升了山東書法在全國的影響力。老、中、青創作隊伍結合,堅守傳統又極具鮮明地域特色的齊魯書風正在逐漸形成。書法創作穩步發展的同時,山東書法理論研究水平也逐漸躋身全國前列,通過舉辦第七屆全國書學討論會、王羲之書法論壇等活動,提升了山東書法理論研究的水平,并在第七屆全國書學研討會上取得全國第一的優異成績。在此后的第八、九、十屆全國書學研討會等重大學術研討活動中,山東獲獎和入選人數均居全國前列。山東省書協還傾力打造了《山東書法全集》《山東書法史》《山東書法文化史》《當代山東書學研究叢書》等大型學術工程,在全國書法界引起強烈反響,山東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書法學術研究重鎮。
·青島打造“雄強、蒼深、開放、包容”地域書風
“山東地區書法傳統淵源深厚、代表性強。山東地區也是新時期中國書法發展的重鎮,所謂的齊魯書風,必然受到齊魯文化的深刻影響,從而體現出質樸、深厚、沉穩、大氣的風格。”范國強認為,青島作為山東省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其文化藝術上必然離不開齊魯文明的深遠影響,同時,青島獨特的山海人文地理氣質又會給青島書法的發展帶來一些不同的特征。“青島很早以來就是大量外來人口和外來文化的薈萃之地,齊文化和魯文化,在青島地區也有不同的側重體現。嶗山是著名的道教海上名山,留下了豐富的道教文化石刻;近現代以來,青島經歷了德、日、俄等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時期;后來又是清朝遺老重要的寓居地;20世紀30年代以國立青島大學為中心,知名的學者文人不斷往來交集;新中國成立后,青島的第一批當代書家大多是從山東內地來青。以上這些,都使得青島的文化當中表現出極為明顯的多元交匯融通的特點。這種文化基因必然會深深影響到青島本地文化藝術的作者氣質和作品氣質。”
對于青島這種獨特的山海文化氣質,如何從書法學術和創作上進行梳理和總結,進行學術觀念倡導和創作方向引領?范國強表示,青島市書協多年以來傾力打造青島地域書風,從最早的挖掘整理到近年來明確提出“雄強、蒼深、開放、包容”的地域書風理念,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探索過程。
范國強表示,青島地域書風“雄強、蒼深、開放、包容”的理念提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建立在對康有為書學研究的基礎之上的。
“康有為晚年定居青島,其思想和碑學觀念對青島當代書法影響至深。他的《廣藝舟雙楫》是書法碑學理論的集大成之作,他最為推崇魏碑“圓筆之宗”——天柱與云峰摩崖刻石都在青島,從他晚年的遺墨中可以清晰看出對其書法創作產生的重要影響。他的書法創作是他的碑學理念實踐探索的最好樣本,值得我們做更深入地研究。”
2020年,疫情影響了每個人的生活。抗疫期間,青島的書家們用自己的所長為社會做出了應有的奉獻。同時,更多的居家時間也為廣大的書法作者們進行獨立思考和深入創作提供了一個契機。范國強表示,全國第五屆正體書法展覽是青島多年以來舉辦的第一個“國展”,也是疫情之后首個推出的“國展”,它既是對當代書法創作最新成果的一次檢驗,更是對廣大書家們在疫情期間進行深入思考和學習研究狀態的一次集中呈現。我們期待著本次展覽能夠給我們呈現出一些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新特點和新成果。”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