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13日訊 高校有科研能力和成果,企業有產業化需求,供需兩頭旺,但中間的轉化環節卻并不順暢。“科技成果轉化,究竟難在哪?過去總認為是高校和企業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實際上是因為高校的科研成果沒有著眼于市場實質需求。”從事硅材料研發及產業化近10年,讓姜大川成為一名對科技成果轉化具有獨到見解的創業者。
2012年,姜大川從大連理工大學博士畢業,隨即留校任教。當時,一家企業看中了實驗室的一項硅材料成果,合資成立了一家公司,姜大川擔任技術副總。“在實驗室階段,我們的硅材料提純技術和產品都得到了驗證,所以理所當然地認為,距離產業化就差‘最后一公里’,實際上是‘十萬八千里’。”
團隊首先遇到的就是生產設備問題,實驗室的設備無論是精度還是規模都達不到要求,找工廠做設備、調試設備就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后來生產的樣本,雖然指標達標,但因為不符合市場流通的標準化要求,無法進入生產體系,喪失了不少客戶……走了不少彎路之后,姜大川帶領團隊開始了二次創業的艱辛歷程。
2015年,由民營企業控股、大連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共同參股設立的新型研發組織——大工(青島)研究院成立,姜大川擔任院長。他帶領團隊總結經驗,調整思路,圍繞市場化需求,開始探索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道路。
研究院確立“市場+專利”發展思路,把精力投入外部市場,通過與市場的高頻接觸,鎖定明確的市場需求,再根據市場需求引進科研項目,通過科研項目與市場的匹配,進行二次研發。以市場需求定科研項目轉化方向,實現科研成果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姜大川認為,科技成果產業化不是簡單的順承關系,而是分為科技成果、科技臨床、產業化三個階段。“科技臨床類似于醫學臨床,有時需要若干期才能夠實現產業化。”
為了幫助科技項目走過“臨床”階段,研究院建立了一套介于研發方法與生產體系之間的科技成果產業化認證體系,開發了環鏈結構實施成果產業化的方法,對應形成了涵蓋對人才、科技、資本3大類、15個維度,近300項指標的成果產業化能力分析體系,將科技支撐、運營管理和金融服務等導入項目開發全周期,提高對科技項目、中試試產、科技企業的識別度。研究院牽頭起草的《高校科技成果環、鏈結構產業化指南》也成為國家第一部指導高校科技成果如何實現產業化的團體標準。
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成敗關鍵在人才,關鍵在具有職業化的技術型人才。成立之初,研究院便定位為推動博士后創新創業。
“博士后既有技術基礎可承擔解決科技成果的技術問題,又是具有可塑性的年輕人。培養他們具備經營管理能力,可以承擔產業化的綜合管理工作,非常適合科技‘臨床’這個領域的人才需求特征。”姜大川介紹,博士后缺乏創業的能力,需要前述的認證體系給予指導,博士后按照要求逐步完成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各項環節,也同步提高了個人的綜合能力,最終實現產業化。
目前,研究院擁有自身的科技研發團隊近20人,外地引進人才占了60%,委托培養和引進10余名博士后成為科技成果產業化骨干,并孵化了4家博士(后)創業科技型公司,其中有2家高科技企業。
在清華大學牽頭的科技部項目成果《創新影響力:標準化研究與實踐》一書中,大工(青島)研究院被收錄到18個企業創新典型案例中。書中是這樣評價的:“大工(青島)研究院處在我國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最前沿,盡管所做的工作微小而具體,卻是我國眾多科技創新創業探索的縮影,為我國高校產業化研究院發展探索了發展新模式。”(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佳旎)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