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2日訊 “通過‘青鳥計劃’社會實踐,我對家鄉有了全新的認識。今后無論走到哪里,我都要心懷家鄉,盡自己所能為萊西的發展添磚加瓦。”今年九月份即將前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呂紹榮說。呂紹榮是個地道的萊西姑娘,在今年為期一個月的暑期實習中,她在共青團萊西市委參與檔案整理、材料寫作、活動協辦以及推進“青鳥計劃”的開展。回顧“青鳥計劃”社會實踐活動,她感慨頗多。
據了解,“青鳥計劃·莘莘學子歸萊行”是萊西市貫徹落實團中央對全國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部署要求,吸引遍布全國各地、海外高校的萊西籍青年學子,投身參與“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的一項品牌項目。
精心設崗 筑巢引鳳
為讓大學生得到更好的實踐鍛煉,共青團萊西市委聯合萊西市委組織部、萊西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面向全市各鎮街、市直各單位、轄區內企業、社會組織等征集實習見習單位,共提供社會實習實踐崗位需求265個。
在此基礎上,萊西市依托團省委“青鳥計劃”平臺、“青春萊西”公眾號等開展廣泛宣傳,通過“青鳥計劃”微信小程序及時發布崗位。崗位一經發布,短短一個周內就收到報名簡歷1260余份,通過審核選拔,錄取實習實踐學生326人。

“青鳥計劃·莘莘學子歸萊行”暑期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啟動儀式。
為讓學子更安心、更踏實地上崗,共青團萊西市委統一為學生購買意外傷害保險,全力促進學生放心參與社會實踐。為把工作推向深入,萊西市堅持問題導向、過程導向、結果導向,針對返鄉學子社會工作經驗不足、對崗位工作內容不熟悉等問題,積極協調用人單位指定專人擔任導師,加強關心幫帶和工作指導,讓學子們在家鄉沃土上鍛煉自我、增長才干、拓寬眼界,以青春之力,助家鄉發展。
培養鍛煉 促進提升
大學生人才歸來,到崗到位后,如何更好地讓大學生們在實踐鍛煉中有所學、有所悟、有所得呢?為此,萊西市組織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到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實習見習,參觀拜訪家鄉優質企業開展研學活動,動員青年學子投身公益事業……
“通過今天的參觀我親眼目睹了落戶萊西的高新企業,感受到萊西的飛速發展,對自己的震撼很大,在今后的學習中,我也得緊跟時代快節奏步伐,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來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8月20日,在北京汽車制造廠參觀現場臧磊杰感慨頗深。與此同時,大學生們還參觀了筑夢萊西展廳、宜品乳業、英良五號倉庫石材有限公司、山東黃金礦業(萊西)有限公司、青島萬福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建材現代智慧農業產業園、九頂莊園、產芝自然村、草花山澗等,進一步增進了大學生對家鄉情況的了解。

“青鳥計劃·莘莘學子歸萊行”暑期大學生參觀萊西市北京汽車制造廠。
除集體組織了相關參觀活動外,萊西市還開展“千名學子帶著家鄉上大學”活動,為1000余名準大學生和大學生授予萊西市“千名學子帶著家鄉上大學”宣傳大使綬帶和聘書,搭建起青年學子與家鄉聯系交流的平臺,引導廣大萊西學子在求學期間帶著家鄉上大學。推出“青眼看萊西”視頻大賽,引導萊西學子以自己的所思所悟、所見所聞展現萊西變遷、文化底蘊、城市風貌,全網話題點擊量達到31.1萬余次,推動青年學子更好地融入家鄉、建設家鄉。

萊西市開展“千名學子帶著家鄉上大學”活動,為準大學生和大學生代表授予宣傳大使綬帶和聘書。
“世上美景無數,最美便是回家之路。一個多月的實習活動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萊西、感知萊西、熱愛萊西,更加堅定了今后關心萊西、感恩萊西、回饋萊西的意愿。希望在眾多優秀青年的接續奮斗中,家鄉萊西的明天會更加美好!”活動結束后,大學生遲曉暢表示。
后續跟蹤 延續服務
“青鳥計劃很好的培養了大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也鍛煉提升大學生的能力。”萊西市共青團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遲洪江介紹,萊西加大了青鳥計劃大學生后續的跟蹤服務,建立了長效牽線聯系機制;積極完善‘返家鄉’常態化機制,協調各方,促進‘返家鄉’實踐活動長效化,實現學子從“返家鄉”參與社會實踐到愿意選擇萊西、留在萊西的轉變。
為加強學子后續跟蹤服務,萊西市還建立了學子聯會。“通過萊西學子聯會這個平臺,更加方便大學生們隨時關注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人才政策、招聘崗位信息推介等工作。”萊西市學子聯會會長李昶昊說。

萊西市組織開展萊西學子聯會交流會。
目前,萊西市學子聯會已成為共青團萊西市委廣泛聯絡萊西籍大學生的有效平臺,提供學子回鄉創業就業定向幫扶等服務,保持同參與社會實踐的青年學子的密切聯系,更好地后續跟蹤萊西學子,進一步延長服務鏈條。
展望未來發展,共青團萊西市委書記董亢亢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強化思想政治引領,扎實開展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以血緣、親緣、地緣為紐帶,加深在外學子的思鄉之情,埋下在外學子的返鄉種子,暢通在外學子的回鄉之路,激勵更多青年學生關注家鄉發展、投身家鄉建設,以青春炙熱‘能量’,為家鄉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德銀 通訊員 程強 潘紅)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