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15日訊 為加快建設國際知名的青島都市圈,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強勁引擎,近期,青島市統計局搜集了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日照等膠東經濟圈五市漁業發展情況數據,并進行對比分析。數據顯示,由于有地理位置的區位優勢,膠東經濟圈五市水產品主要以海水為主,但各城市間漁業產業結構迥異。
青島蝦蟹產量占比高
數據顯示,膠東經濟圈五市的漁業產量差距較大。由于地理位置的區位優勢,膠東經濟圈五市水產品主要以海水為主、淡水占比極低。2019年青島漁業總產量100.8萬噸、在五市中排名第三位、不及威海、煙臺;由于自然資源的日益衰減,無論是海水漁業還是淡水漁業,均以人工養殖為主。青島海水養殖占海水產品產量的80.1%、淡水養殖占淡水產品產量的98.8%、均在五市中排名第一。
漁業產業結構迥異。海水捕撈產量主要受近岸海洋生物資源豐度與捕撈船只數量等因素影響,我市積極響應國家漁船減壓策略,逐步降低近岸漁業捕撈強度,取得明顯效果。2019年青島海水捕撈水產品產量19.7萬噸,僅為威海的35.1%、煙臺的38.6%。從捕撈產品種類看,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產品產量青島占比52.3%,但低于其他四市;蝦、蟹等甲殼類產品產量占比達19.6%,遠高出其他四市;章魚、烏賊等頭足類產品及海蜇等其他類產品占比較高,分別為7.5%和16.4%,在五市中均排名第一。整體來看,我市海水捕撈產品分布較均勻,說明我市近岸海洋生物資源多樣性較高。
青煙威海參產量占全省九成
在海水養殖方面,2019年青島海水養殖水產品產量79.6萬噸、僅為威海的44.9%、煙臺的63.4%,在五市中排名第三。分品類看,五市均以經濟價值較低的蛤蜊、扇貝、海蠣子等貝類為主,青島貝類產品產量占比89.8%,排名第三;日照、濰坊貝類養殖占比均超過90%,但產量與青煙威三市相比較低;煙臺和威海是我省重要貝類養殖地區,貝類養殖產量均占全省總產量28%以上;養殖海水魚類經濟價值相對較高,青島占比5.1%,在五市中排名第一,占全省海水魚養殖總產量38.6%,位居首位;威海藻類養殖較為發達、占比高達32.9%,占全省產量88%,藻類養殖規模較大是其漁業發展最為鮮明的特色;其他類主要指海參,青島、煙臺、威海三市占比相近,養殖總量占全省近90%。有關資料表明,藻類養殖單位水體產量遠高與其他品類,因此,藻類的人工養殖擬將成為未來漁業發展方向之一。
集中力量打造膠東漁業經濟圈
從宏觀經濟指標來看,青島農業增加值和漁業增加值的規模與占比在全省排名第三,但2019年漁業增加值在全市GDP中僅占0.99%,說明整個產業發展落后于宏觀經濟的發展。針對這一情況,市統計局給出的分析建議指出,一是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漁業全行業發展。重點從強化優良苗種研發、養殖設施升級改造、完善冷鏈物流運輸、多業態融合發展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青島漁業產業競爭力。二是要做強做大重點企業,引領帶動漁業發展。發揮青島海洋漁業科技優勢,打造“科研院校+龍頭企業+養殖戶”發展模式。利用人才、資金、技術優勢,吸引周邊城市規模化漁業企業來青發展,集中力量打造膠東漁業經濟圈。三是提升裝備水平,拓展生產空間走向遠洋深海。利用市級科技創新項目,支持現代化、裝備化深遠海養殖模式研究,強化深遠海養殖裝備研發制造水平。
據悉,去年末我市出臺《青島市現代海洋漁業綠色發展攻堅方案》,明確提出力爭到2022年,在水產種質資源研發培育、深藍漁業開發利用、現代化海洋牧場區建設、遠洋漁業開發國際資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提升漁業品牌知名度、統籌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等方面實現突破。(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