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2日訊 走進萊西市夏格莊鎮寧家莊村,放眼望去平坦的水泥路面干凈寬闊,道路兩邊苗木郁郁蔥蔥、陣陣花香。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家家戶戶門前都主動掛上了國旗,全村大街小巷一路“飄紅”,一幅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的新農村畫卷呈現在眼前。
很難想象該村在幾年前是當地有名的“問題村”,村黨組織軟弱渙散,公信力嚴重不足,就連最基本的環境衛生也是全鎮的倒數。近年來,該村在黨組織領導下,以德治為切入點,通過建立“道德積分”制度,不斷完善“德治”體系,逐漸走出了一條德潤人心、崇善尚德的“德治”之路,“問題村”也逐漸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紅旗村”。

據了解,該村以前村周圍被垃圾包圍著,房前屋后常年堆放柴草,家家戶戶院里院外養殖雞鴨鵝,糞堆土堆隨處可見。“每次組織人員進行清理,不久后問題繼續反彈,為此村干部和村民沒少發生矛盾。”回想起村莊之前的樣貌,村黨支部委員姜利峰嘆著氣說道。
“干部動手干,群眾袖手看,背后再搗亂”成為阻礙村莊推進人居環境治理工作最主要的一道坎。為此,寧家莊村成立“村民信用管理小組”“道德評議會”,將環境衛生作為道德評議的重要內容,組織村兩委成員、婦聯主席和村民代表組成10人的評比小組,村民代表由村民自愿報名,輪流做評委參與打分,讓每一戶村民都有機會充當“評判者”。評比小組挨家挨戶打分,全村公布,督促整改,充分調動起了大多數村民參與衛生整治的積極性。

“現在全村每季度舉行兩次打分活動。以前少數不注重衛生的家庭,現在為了得一個高分,也早早起床收拾。” 寧家莊村村民李太軍說。慢慢地,村民都養成了衛生習慣,保持著房前屋后的整潔。相較于之前,寧家莊村每年約需花費6萬元用于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現在僅需費用2000元,實現降費97%,真正用“小積分”解決了“大問題”
為進一步引導群眾參與村莊治理,寧家莊村積極探索“德者有得”機制,將“道德評議”項目內容進行拓展,把群眾參與志愿服務、主動化解矛盾、捐款獻血等行為納入道德評議項目,由“村民信用管理小組”負責統計并計入道德積分,群眾可憑借該積分兌換米糖茶醋等生活用品,通過此項措施,有效地調動了群眾參與村莊各項工作的積極性。同時,為保證兌換物品的充分供應,寧家莊村積極發展村級產業,一方面通過建設溫室大棚進行租賃的方式,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20余萬元。另一方面,通過建設“綠色銀行”的方式,將群眾房前屋后、道路兩邊種植苗圃,不僅有效避免了群眾再次占用,又美化了村莊環境,還增加了村集體的收入,形成了良性循環。

“積分”給村莊帶來的變化,群眾看在眼里。“引入道德積分后,村民你追我趕,相互‘不服氣’。”寧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劉成軍說。有了群眾的支持和積極參與,寧家莊村的環境不僅大變樣,群眾與黨員干部之間關系也變得更加和諧,村兩委在群眾中的公信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除了“積分制”,為充分發揮群眾在村莊治理中的作用,寧家莊村把村莊中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軍人、德高望重的老人組織起來,成立了“五老話心室”,協助開展矛盾調解工作。
今年年初,為解決村中農機隨意停放問題,寧家莊村計劃利用廢棄低洼地,打造農機集中停放場。剛開始,對于能否順利改造這塊地,劉成軍心里沒有把握,這片地是村里的衛生死角之一,二三十年來一直被幾戶村民零星占用著,且很容易積水、積垃圾。進行村容整治的重要一關,就是說服這幾戶村民退還占用的地塊。在村內“五老”協助下,沒想到,這些村民很配合。他們了解到村里的計劃后,痛快地把使用多年的地塊退還了。現在打造了1200余平方米的停車場,統一劃好車位,讓村里所有農機有序停放,村內環境衛生得到了整體的提升。今年以來,該村約有各類矛盾糾紛10余件,通過五老話心室全部實現了調解、化解,未形成信訪事件。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跟村黨員干部也沒有矛盾了,周圍的環境也整潔了,今天我們家也掛上了五星紅旗,這不僅是對黨和國家給了我們幸福生活的感謝,也是對村兩委干部工作的一種認可,我一直感覺黨和國家就在我們身邊。”老黨員寧義民看著門前懸掛的國旗激動地說道。(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德銀)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