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中,最讓人難受的是什么?我想對很多人來講,99%人際關系中的痛苦,都跟“失望”有關。
一半的失望來自于他人——你為什么這樣對我?
一半的來源于自身——為什么沒有人喜歡我真實的樣子。
焦慮、失望、自責、構成一個討厭卻自洽的螺旋,明明帶著一顆想要跟人好好交往的心,卻總是身不由己。
最近跟兩個讀者聊天,蠻有意思的。
01
第一個是剛工作了三個月的小姑娘,說自己在職場上受到了冷遇,一把辛酸淚。
入職第一天,老板給她指了個座位就走了,一天都沒來搭理過她;
她前一天自己搬完家累到半死,第二天起晚了又遇到堵車,開會遲到了十分鐘就被一通數落
想要厚著臉皮加入下午茶閑聊,可她發起的話題別人不搭茬,別人聊的她又總是接不上。
她又氣又委屈:職場生活太可怕了,跟我想象的一點也不一樣。
幾乎不用問,她想象中的職場一定是老板親切同事友好。
期望值太高,失望就在所難免,哪怕她要處理的人際關系其實是最為簡單的“客氣有規矩”,她也覺得難,覺得苦。
于是把正常的距離看作是冷漠,把公私分明當做不好相處,把別人的不遷就當做是對自己的敵意。
帶著這些預設的立場,一舉一動都是焦慮,自然無法游刃有余。
而類似“預設”的習慣,往往也是讓一個人陷入被動最常見的原因。
“覺得”舍友就該是朋友,別人只要表現出一點點疏遠,自己的玻璃心就先碎一地。
“以為”別人都應該自覺像你對他們那樣對你,只要別人不照做,自己就先生一肚子氣。
“想著”我不說對方也該明白,直到被誤解的時候,才發現百口莫辯。
所謂無限調低對他人的期待,其實并不是要“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摩他人”。
那更像是一種不帶任何預測和立場的接觸:
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樣的人,我不知道你會如何對我。
讓你理解我,是我的任務,所以才要有話直說,有話當面說,有話好好說。
不要寄希望于被照顧,被理解,被善待。
而是要爭取理解,互相照顧,證明自己是個值得被善待的人。
把管理關系的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上,才是提高人際幸福感的不二法門。
02
第二段聊天,來自于一個還在上大學的女孩。
她說,開學的時候有個舍友向她要走了一盒筆芯,大概是用的順了,前幾天又向她伸手。
她跟這位舍友關系平平,加上本能反感對方這種“反正你家開文具鋪,給我幾根筆芯怎么了”的理直氣壯,于是隨便找了個借口,說自己帶來的筆芯用完了,等下次有空回家再拿一點。
巧就巧在,當天晚上另一位不知情的舍友從她抽屜里取東西,恰好看到了一沓筆芯放在最外面,隨口打趣她:你買那么多筆芯當飯吃是不?
那個跟她齟齬的舍友就在下鋪,聞言探頭一看,冷笑一聲:
不想給就不想給,又不是什么值錢玩意兒,至于還要扯謊么?
她又尷尬又窘迫,明明自己才是有理的一方,卻莫名其妙的變成了那個小氣,自私的撒謊者。
可既然不愿意白給,完全可以用一句“你這么喜歡,那我進價給你不賺你錢好了,一盒十五”來堵住對方的嘴,何必偏要扯一句謊呢?
明明看不上這樣的人,明明不稀罕這種關系,卻偏偏要給自己立一個“脾氣好,性格好,不計較”的人設。
以為戴上面具就可以扮演另一個形象,可每一次的往來都是對耐心和溫情的無限碾壓,等理智情感雙雙崩盤的那一刻,才發現不僅無法讓自己盡興,還往往得罪了別人。
03
我曾經跟一個女生搭檔,做一個需要頻繁出差去美國的項目。第一次出發前,辦公室里認識不認識的人都跑來求代購。
我想了想,拒絕掉了大部分的請求。因為裝不下,所以帶不了那些跟網購只差幾十元,但極其占行李箱的紙尿褲。
因為不想每次都被麻煩,所以帶不了易耗品如奶粉,嬰幼兒輔食,以及去隨便一家大型超市,都能在貨架上找到的進口巧克力。
以及因為沒時間,也帶不了那種需要專門弄退稅的高檔化妝品和奢侈品包。
我可以幫忙的,是最新款的電子產品或者是營養品,性價比非常可觀,體積不大,更換頻率也不會太高。
我跟那個女孩在機場碰面,我一個26寸的箱子,她兩個28寸的,一見面就愁眉苦臉的跟我抱怨,說清單記了幾十條,光是想買齊都得耗不少功夫,自己得先貼錢,還要被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多找幾家,找最便宜的哦”。
那你為什么不告訴他們帶不了?我問。
她擺出一個無奈的表情:人家都開口了,我也不好意思說。
可方便之門一旦打開,就再沒了關上的可能。有的人不光要自己買,就連家里七大姑八大姨的需求也托付給她,直到有次因為冗長的清關手續錯過了轉機,她才痛定思痛地拒絕代購的要求。
可他們又是怎么說她的呢?
不是“你辛苦了”“給你添麻煩了”“謝謝你幫了那么多次忙”。
而是“你上次都幫XXX帶了,這次為什么不幫我”。
在人際關系里,最可怕的從來都不是一開始的拒絕與得罪,而是被滿足了太多次之后,又突如其來的失望。
這樣的失望常常會引發徹頭徹尾的否定,無論你做過多少好事,從人設崩塌的那一瞬間起,你就只能是個騙子。
而任何長久的相處,都一定是以“真實”為基礎的。
接受別人做別人,也允許自己做自己。
不要預設別人會如何對你,不要去凹任何不屬于自己的人設。
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在人際關系中,你有過強烈的失望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