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0年10月19日11版
碧海潮生是故鄉——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第六部分·文人學者
71、康有為:為青島寫下傳世第一文案的隱棲者
“青島之紅瓦綠樹,青山碧海,為中國第一……”在一封書信中,康有為寫下這一傳世的青島第一文案。它成為這座城市歷史風貌的經典概述,傳歷百年不衰。

康有為故居。王雷 攝
1917年,第一次到青島的康有為除拜謁恭親王溥偉,更遍游此間山海景致。他去過今天的中山公園:“第一公園花木,集全球各種林木二十四萬株”;他登山而望,近海而游:“樓閣華巖,道路凈靜,金碧照耀,掩映于綠林之梢、碧山之間、滄波之上”;他徘徊海浴之場,巡行公園之路,“游李村,游九水,又游七十里外海邊之勞山”,見“波光云影,花氣葉香,萬綠青英,沁人肺腑。恐昔人之仙山樓閣亦比不及,詩文不足形容之……”

康有為雕塑。王雷 攝
在這位剛剛游歷31國歸來的環球旅行者心目中,青島是空前完美的存在,而他則期冀自己的幾番溢美之詞能得以廣為傳播,使“海外人士皆知青島之為樂土而來游”。康有為堪稱向世界推介青島文旅的第一人。
康有為與青島的緣分,實際還要早于1917年。1898年初,他因德國侵占青島的膠州灣事件上書,這一事件最終成為歷史上著名的百日維新戊戌變法的導火索之一。如他后來居于青島時所書:“青島昔荒田,丁酉德攘先,吾時伏闕力爭焉,大陳利害言萬千……”。而那時已步入不惑之年的康有為絕不會想到,自己未來的人生還將與膠州灣畔的這座城市相遇,甚至會在29年后戛然終止于此。
25年后,康有為終于在青島置下房產,購買了此前曾租住過的青島福山路6號,也就是今天福山支路5號的康有為故居紀念館所在地。據說“天游”一名出自末代皇帝溥儀,1922年溥儀大婚之際,作為回禮,回贈康有為一“天游堂”匾額,這座被其描述為屋小園大、距海僅百步的院落便作“天游園”。在德國占領青島初期,這里曾作為德國總督居住的舊宅,也稱“舊提督樓”。康詩有云:“截海為塘山作堤,茂林峻嶺樹如薺。莊嚴舊日節樓在,今落吾家可隱棲。”似已表明青島隱棲終老的心意。
對康有為而言,青島在其心目中的位置并不亞于故鄉廣東佛山南海,以及他曾經叱咤風云的北京和上海,以其當時的心境,這里更像是一處可以樂敘天倫的世外桃源。在1923年的一封家書中,他這樣寫道:“青島氣候甚佳……實遠勝滬,滬無可戀。”另一封同年的信中則談及:“青島此屋之佳,吾生所未有。加以有大學辦,吾欲在青島辦之,以有現成大學舍也……則當常住青島。”
時年,康有為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都已來青,就讀于一所外國人創辦的學校,而他本人則擔任了全新創辦的“孔教會”即“萬國道德總會”的會長一職。當時的青島以“三翰林一圣人”書法最為有名。三翰林指的是前清的學部侍郎劉廷琛,軍機大臣吳郁生和法部侍郎王垿,“一圣人”正是康有為。一眾瀚墨之友或唱和詩作,或往來尺牘,于這處世外桃源自成風雅。
而康有為此時已相中了德占時期的俾斯麥兵營作為計劃創辦的大學校址,在他的理想生活中有“扶杖看云之暇,與天下英才講學”的隱棲之志,然而,因選址被北洋五師占用,此夢想終未達成。
就在康有為在青島置辦房產的第二年1924年,他又“以銀洋購得李村山場兩畝備作墓地”。相關的記載只此寥寥數語,至今無人知曉個中細節,似冥冥中已為三年后因粵菜館飲品中毒而突如其來的死亡做了鋪墊。康有為的死亡謎團,至今無解。而他在李村象耳山的墓葬,文革期間被毀,直至1985年才遷葬于浮山西麓的茅嶺,上書有劉海粟撰寫的墓志銘:公生南海,歸之黃海,吾從公兮上海,吾銘公兮歷滄海,文章功業,彪炳千載。
今天去到康有為故居紀念館的人們可以欣賞到館藏的康有為書法真跡,還能看到那里陳列的1913年康有為結束16年海外流亡生涯帶回國內的兩尊雕像。人們無法確切知曉康有為做出隱棲青島決定的最初動因,有專家推演,這或許與他三十一國環球游歷的視野有關。他認定,青島是他的天游基地,也是一種合乎未來遠景的城市模式。或許正如古語所云: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一切皆是宿命。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
72、老舍:青島是人生轉折處天賜的禮物
“我的經驗中有你,我想起自己,必須想起來你……”1935年,旅居青島的第二年,在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任教的老舍創作新詩《禮物》。如果將詩中的“你”換作一座城市的名字,想必是青島無疑。
青島,是老舍于人生際遇轉折處天賜的禮物,而老舍,則是青島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城市的人文高處珍藏的禮物。
1934年的9月,老舍自濟南東行青島,應當時的國立山東大學校長趙太侔之聘前來任教,開啟了他人生旅程與文學創作的青島周期。80年后,當《老舍青島文集》出版之際,老舍之子、在青島出生的舒乙,回溯這個他記憶中模糊又親切的城市之于父親與眾不同的意義:“從1934年暑假到1937年8月,青島是老舍先生人生旅程中的重要階段。在青島,他由一位業余作家成了一位專職作家,成了自由職業者,從此以寫作為生,青島是他的人生與文學創作的轉折點。”
這短短的三年,稱得上歲月靜好,它是老舍人生的黃金期。三年里,老舍寫出了長篇小說《駱駝祥子》、中篇小說《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斷魂槍》,以及散文《想北平》《五月的青島》,都成為使他揚名天下的代表作,其中也透露出他與這座客居之城的諸多交集。

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雕塑。王雷 攝
據說,為了塑造《駱駝祥子》中的人物形象,老舍特別邀請青島的人力車夫到家中做客,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老舍之前在濟南與拳師結交甚篤,來青島又與當時鴛鴦螳螂拳的掌門毛麗泉惺惺相惜,他居青島時,日日晨起習武,風雨無阻,筆下亦見刀光之飄轉與劍影之飛逸。《斷魂槍》雖是短篇,也是神形兼容,得武術之精要。
青島是老舍的創作高峰和福地,其間也有他對青島地域的深沉觀照。他在多篇小說、散文中詩意地描摹青島的山海,在上世紀30年代,海一度成為老舍文學創作的一大母題。直至后來,他與洪深、孟超、王余杞、臧克家、杜宇、劉西蒙、王統照等合編著名的《避暑錄話》,這一純文學行動亦在現代文壇和城市文脈中留下閃光印跡。雖然存世僅兩個月,卻被視為現代文學與城市文化雙重視野下,一次昭示文學本質和普世價值的文學實踐。

老舍故居。王雷 攝
這段時間也是他個人生活最為安定、幸福的時期,三個孩子,兩個在青島降生,一批好友,有的后來結為終生摯友。1981年女兒舒濟曾跟隨母親胡絜青來青島尋訪舊居——黃縣路12號,這處2010年正式辟為駱駝祥子博物館的老舍在青島的居所,第一次獲得確認。老舍先生在這里不僅書寫了傳世名篇,還留下諸多與孩子們互動的溫情記憶。四年前,比“祥子”大三歲的舒濟再度來青,更加細微地追憶起青島孩提時代的生活:“我總是纏著父親,說要寫字,他馬上就拿來一張稿紙,任由我在上面亂寫亂畫,我常常扯著他的衣角,讓他帶我去看猴……”上世紀30年代,老舍在青島創作《駱駝祥子》之際,三歲的女兒舒濟也成為他散文隨筆中的主角,盡顯生活中的童趣。
80余年前,黃縣路上那個安靜的院落中,曾經筆耕不輟、卻對活潑的小女兒無計可施的作家父親風華正茂,他筆下的世界與之所處的城市在彼時同樣氣象萬千。
恰是從青島開始,老舍實現了從優秀作家向偉大作家的轉變,以一部為城市貧民立傳的《駱駝祥子》顯現作家的普世良知;同樣,從青島出發,在1937年日軍占領青島前夕,他決意投身抗日救亡的歷史洪流之中,實現從書齋作家到以筆為武器的抗日戰士的轉變。青島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文武兼備、神光內斂的老舍,見證了他正值盛年的黃金時代。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
73、趙太侔:大師群像里的沉默者
趙太侔與青島的關系,集中在他兩度出任山東大學校長的傳奇經歷。作為民國年間的新興高校,“青島大學”“山東大學”的校名更迭、從教務長到校長、教授的幾度身份變換,勾勒出趙太侔的學術經歷和教學生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匯聚青島的眾多大師里,趙太侔是群賢里的沉默者;他的自傳未曾留存,而從同時代人的文字記錄中后人能夠看到,這位戲劇領域的專家如何在大時代中一步步轉換角色,成為魚山路大師群落里留下教育者思想火花的那一位。

趙太侔故居。王雷 攝
生于1889年的青州人趙太侔直至不惑之年才開啟了與青島的淵源,而他的青島歲月一開始就與高等教育事業綁定。1930年6月,國立青島大學正式成立,私立青島大學停辦,校舍整體劃歸國立青島大學。校長由蔡元培推薦的清華大學教務長兼文學院院長楊振聲出任,趙太侔被委任為國立青島大學教務長。此時的趙太侔履歷完整,他191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英語系,畢業后第二年考取官費留美,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專攻西洋戲劇,與當時留美的梁實秋、聞一多來往密切,后來三位好友也在青島的大學校園里重聚,延續著當年的情誼。留美歸來后,趙太侔先后在北京藝術專門學校、北京大學任教,后又擔任外教秘書、山東省立第一中學校長、省立實驗劇院院長,經歷豐富,也積累了大量人脈。
趙太侔兩度出任山東大學校長的經歷頗有戲劇性。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青島大學校長楊振聲辭職,趙太侔暫代校長職務。1932年7月,青島大學改為國立山東大學,趙太侔也被正式任命為國立山東大學校長。這個時期在梁實秋筆下有生動的體現;當時青島大學校園匯集眾多著名學者,其中頗有幾位嗜好杯中物的教授,在當時知名度極高,人們稱作“酒中八仙”;前校長楊振聲是八仙領頭人,趙太侔(教務長)、聞一多(文學院院長)、梁實秋(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長)、劉本釗(會計主任)、黃際遇(理學院院長)、陳季超(青大秘書長)都在其中,梁實秋形容趙太侔“寡言語”,“有相當的酒量,也能一口一大盅,但是從不參加拇戰(劃拳)”。教授們喝酒、劃拳的名聲太響亮,被外界戲稱為“酒壓膠濟一帶,拳打南北二京”。也是在這一時期,趙太侔迎娶了第二任太太俞珊,這位話劇舞臺名角憑借《莎樂美》等作品轟動全國,她的粉絲包括徐志摩、梁實秋等文壇才子,沉默寡言的趙太侔比俞珊大二十歲,兩人的結婚轟動一時。1936年,執掌山東的韓復榘為了鎮壓愛國學生運動,以停撥協款相威脅,干預學校人事調整,趙太侔憤而辭去校長職務,從青島返回北京擔任藝專校長。
抗戰勝利后,山東大學于1946年1月復校,趙太侔再次被任命為校長。在經費不足、美軍占據校舍等不利條件下,趙太侔仍然盡心辦學,成立文、理、工、農、醫五學院,聘請了王普、楊肇熑、劉次簫、周鐘岐、老舍、丁西林、丁履德、童第周、李士偉等著名學者任教,師生自己動手辦工廠、農場、補助經費,自制儀器教具進行教學和科學研究,維系著青島的大學教育水平。1949年6月青島解放,趙太侔向解放軍辦理了山東大學的交接事宜,結束了第二段大學校長生涯。山東大學遷址濟南后,趙太侔留在青島海洋學院任教。
學術界對趙太侔的定位為中國戲劇家、現代教育學家;在民國眾多學者大家里,他擁有罕見的戲劇專業學位。還在留美時期,他就與梁實秋、聞一多等好友組織了中國京劇《琵琶記》在美公演,該劇由梁實秋、冰心出演,趙太侔任道具和舞臺布置。回國后他還擔任舞臺設計和《一只馬蜂》的導演,倡導話劇超脫人生、純藝術化。不過,任教青島后的趙太侔逐漸離開了戲劇,而是以教育家的身份開拓青島高等教育事業。他的觀點是大學沒有地域的界線,山大并不是山東的大學,學生來源面廣,能夠起到各種不同地域文化互相融合、相互促進的作用。1946年秋天,山大在北平、南京、上海、成都、西安、重慶等六個中國中心城市設立招生辦事處,也讓青島的高等教育事業拓展到全國版圖。1968年4月,飽受“文革”迫害之苦的趙太侔在青島含冤投海自殺,他的自傳在混亂時期遺失,也讓外界對他人生經歷的梳理更加困難。1979年10月,有關部門為趙太侔平反昭雪,恢復名譽。他的故居如今仍矗立在龍江路上,接受后人的憑吊。(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米荊玉)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