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是一座包容的城市。開放、現代、活力、時尚是她的城市面孔,而那些人文自然、市井尋常、人間煙火則深深藏在城市肌理之中。它們不斷的碰撞與融合,日積月累,便成了今天的樣子。
伊春路社區位于青島市北區,這里有著老城區最常見的車水馬龍、樹影斑駁和半日之閑,每條街道似乎都能講述一段時光的故事。木心筆下“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的場景,就是這里的日常。
老人們極其喜歡這種慢。

在市北區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26.8萬,主管部門全面聚焦轄區老年人“急難愁盼”,推進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讓老年人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8月底,龍湖公益基金會適老化改造項目在此落地,為時光里的老城區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也點亮了社區老人的晚年生活。
點亮老城:伊春路社區添了新風景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速,適老化改造成為一道社會命題。
伊春路社區周邊空間局促,人居密度大,隨處可見老人們拿著馬扎,聚在樹底下打夠級、下棋、聊天,這是他們日常主要的戶外交流方式和情感連接。用老人們的話說,“沿著馬路走走,順便買點菜,就算是活動筋骨了,車太多也不想走遠。”

青島市北區里,老年人在樹蔭下的牌局
社交是老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實際上,伊春路社區有一處養老服務站點,位于伊春路18號,但因為場地陳舊、功能單一、人性化設施不足,并不能滿足周邊社區老年人對休閑活動、戶外交流的需求。
今年8月,龍湖公益基金會萬年青計劃在這里落地。公益基金會投資的老舊小區公共空間適老化改造工程,為這里帶來華麗蛻變,一個全新的生活樂園已經呈現在社區老人們面前。

改造前的伊春路社區養老站點
在工程開工之前,龍湖工藝基金會及騰遠設計事務所的團隊,多次進社區實地走訪,深入了解老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商業設計,設計師們不斷在思考與探討的,是究竟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去“融入”和“點亮”,為老人們搭建起適合他們的社區空間。
此次龍湖公益基金會萬年青計劃包括市北區伊春路社區、南豐路社區、興德路社區、新華里社區等6個養老服務站點以及120個有需求的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每個社區的適老設施改造各有特點。伊春路社區整個改造工程戶外約800平米,戶內約360平米,設計師團隊最終將以“一心兩環三片區”的設計理念,來豐富老年活動的多樣性。
“一心,是指以樹池為中心設計的環形座椅、塑膠跑道和鵝卵石,這里日后將成為老人們社交的核心區域;兩環,是除樹池活動區一環外,兒童滑梯為主體的另外一環,可以讓兒童在活動的同時與老人有視線交流通,方便老人帶孩子;三片區,分別是圍繞場地的健身區,中央廣場活動區、及西側依靠樹蔭,這個區域氛圍相對幽靜,是一個靜心療養區。”龍湖公益基金會志愿者設計師薛嘉齊介紹說。
“老年人的社會化生活有一定的獨特性,在做這個設計之前,我們腦海中首先呈現的是各個片區的是一些生活的場景,比如晨練、練太極、廣場舞、健身、帶孩子等,然后再在原來的舊設施上進行分區改造。”在騰遠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設計師郝曉輝眼里,設計不僅是美觀,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伊春路養老服務站點的改造鏈接了空間和人,除了顏值高之外,讓老人們既能有社交的空間,也能有健身休閑活動的場地。
讀懂夕陽:溫度與情感深藏細節
8月底,伊春路社區養老服務站點改造工程施工伊始,生活在社區附近的老人們,就每天都要到這里去轉轉。即便有施工圍擋,老人也要扒著縫瞅瞅,有好奇更有期待。

孫德泉老人今年70歲,是伊春路社區的老居民。在老人眼里,改造前的伊春路社區養老服務站點,地面遇雨濕滑,容易摔跤。大家想在樓下活動活動,也擔心會對鄰居有影響。“現在改造好了,我們心里別提有多高興,這里冬暖夏涼,唱歌、活動都不會影響到鄰居。有個環境這么好的地方嘮嘮家常,鄰里之前也更和諧了。”老人說。
然而,最讓孫德泉老人感動的,還是養老服務站點改造后的很多細節。“以前這里有門檻,很多老人腿腳行動不便,改造后可以說是各方面都為老年人想到了。”
除了孫德泉老人所提到的“門檻”,伊春路養老服務站點改造在細節上下足了功夫。
龍湖公益基金會志愿者設計師薛嘉齊介紹,在此前的調查走訪中,他們發現很多老人聚在一起,都是各自帶馬扎,談不上舒適度,起身時尤其費勁。

“在后來的改造中,樹池的座椅增加了靠背,讓老人在坐著的時候,后背有支撐;座椅周圍6個帶手環的扶手,讓腿腳不便的老人們在起身時可以有一個支撐點;彩色塑膠地面上劃分出的鵝卵石步行道,可以幫助老人逐漸加強腳底觸覺與感知力;欄桿扶手的設計能幫助老人借力行走,提升安全度。”
美觀與實用的設計呈現,背后離不開精準的施工。基金會在適老化改造工程綜合考慮了場地平整度和排水兩個方面,采用了雙坡式排水方案,在滿足排水需求的基礎上讓場地更加平整,最大程度上給老年人提供一個舒適的活動場地。

“為減少園區障礙物,我們將照明路燈全部移到了圍墻邊緣,把樹池改為平面樹池,熱力井蓋改成隱藏式井蓋,以避免過多的凸起物、障礙物在老年人活動過程造成不便和傷害。” 龍湖公益基金會一位工程志愿者告訴記者。
對此,市北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適老化改造中細微的改變,是非常人性化的,也是有溫度、有情感的,解決了老年群體日常生活中的痛點。”
傳遞美好:“萬年青”助力老舊社區煥新
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多,人口老齡化速度快。據相關部門數據統計,2035年左右,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建設老年友好型社區方面,已有公益組織走在了前列。成立于2020年10月的龍湖公益基金會承諾投入1.9億元,在重慶、沈陽、蘇州、上海、贛州等12個城市落地“萬年青計劃”城鎮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項目,助力“百個社區煥新、十萬居民受益、兩萬五千戶老人優其屋”,為未來城市的適老化改造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經驗與解決方案。

伊春路養老服務站點適老化改造工程是龍湖公益基金會萬年青計劃的一部分。萬年青計劃整合了龍湖空間建造及服務優勢,將室外公共空間改造分為無障礙改造、健身娛樂設施設備、老年活動中心改造等35項人文關愛細節;而針對孤寡、高齡、殘疾老人的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則包括扶手、沐浴椅、防滑墊、線路等33項產品。改造之后,將更有助于提升社區老人生活的安全性、便利性與幸福感。
龍湖公益基金會市北區公益改造項目負責人柳健在談及萬年青計劃時表示:“讓許多人生有一瞬間點亮一下、讓許多空間有一瞬間美好一點,基于這樣的理念,市北區民政局、街道社區、龍湖公益基金會通力合作,讓居家養老服務站點重新煥發光彩,越來越多的居民體驗到適老化改造帶來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