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海,一本不曾讀透的書。
從1843年開埠至今,雖被時間與江水反復“淘洗”,這座城市,一直引領風氣之先。上海是“紅色”的,這里是黨的誕生地,也是黨的初心始發地;上海是“黃色”的,匯聚全球財富,金融中心指數晉級全球第四,口岸貿易總額繼續位居世界城市第一;上海是“藍色”的,不僅有向海而興、躋身全球第三的國際航運中心,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的科創中心也在加速崛起;上海是“綠色”的,精細化的服務管理,使“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美好愿景正變為生動實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這是上海帶給青島的啟示:率先進入服務經濟時代的上海,圍繞“五大中心”建設,“紅黃藍綠”交響,匯聚成的是強大的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以及高輻射度的城市服務能級。
自6月28日至今,51名專業實訓干部來到上海,以上海為師。集中培訓與企業實訓相結合,是要學習上海現代服務業的專業精神和知識技能,更是體悟開放真諦,汲取創新力量,感受包容魅力的“自我革新”。這份對上海現代服務業認知的努力,是梅雨時節他們擠進地鐵的匆匆腳步,是課間抓住老師不放的諸多好奇,是跟隨企業進入“實戰”的自我加壓,是早餐、晚會利用一切時間小組討論時的火花碰撞,還是夜晚跟家人視頻問安后,獨自在臺燈下記錄一天“成長”的“申”情絮語。
這是青島對上海的表達:走“近”上海,是為了更好走“進”上海。51名專業實訓干部,正在通過現代服務業這個“窗口”,試著探尋拓展“大循環、雙循環”開放格局的“金鑰匙”。
黃浦江夜景。
上海的高度——
“站在地球儀旁邊”定位自己
上海,矢志成為全球卓越城市。城市的高度,決定著這座城市的視野是“站在地球儀旁邊”定位自己。
無論是科技研發者,還是科技服務者,“張江”,是一個符號。專業實訓雖僅月余,但發生在上海的兩大科技事件,卻給了心心念念“科技賦能”的專業實訓干部李德強一股強力沖擊。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剛剛閉幕,上海集聚了1116家人工智能行業重點企業,籠絡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工智能人才,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百業的創新能力,讓我倍感震驚。”李德強說。而能在人工智能行業標桿的載體——張江人工智能島參觀學習,切身感受上海打造“全球科創中心”的魅力,從事科技服務工作的李德強反復強調“不虛此行、大開眼界”。
同樣是在張江,在科創板開市一周年之際,全國共有140家公司在科創板發行上市,其中來自上海的20家上市企業中,有11家位于張江科學城,占領了上海科創板“地圖”的半壁江山。“科創板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和包容性,‘不拘一格’支持高成長創新企業上市,這為上海強化金融資源配置能力和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提供了堅實支撐,帶動形成了濃郁的創新創業氛圍,很值得學習。”李德強說。
當然,屬于這座城市的“高光時刻”遠不止于此。在已經過去的一個多月的專業實訓期內,“全球坐標”接續向上海聚焦,這不斷刷新著專業實訓干部對上海現代服務業提升城市能級的認知。
7月8日,《北外灘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發布,這片區域被指向一座“世界級會客廳”;7月11日,《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0)》顯示,上海首次躋身國際航運中心排名前三,僅次于新加坡和倫敦,進入到全球國際航運中心第一方陣;7月24日,上海市統計局發布的半年報顯示,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超過新加坡,首次躋身全球金融中心四強,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26家、外資研發中心10家,一批首店逆勢新開……
對此,專業實訓干部隋淼談了自己的認知,“無論是金融、經濟、貿易、航運,還是科技創新,上海圍繞‘五大中心’展開的,是上海在全球范圍內吸納、凝聚、配置和激活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戰略資源的能力,展現的是城市服務的能級。而高效的制度供給,又保障了上海全球高端資源要素高效流動、高效配置、高效增值。”
上海的速度——
讓“特斯拉速度”成為常態
落戶上海的特斯拉,之所以一再被馬斯克稱為“奇跡”,是源于這樣的“上海速度”:2018年7月,特斯拉超級工廠項目在上海簽約;2019年10月,工廠竣工;2019年12月,首批15輛中國產特斯拉汽車正式交付。從談判到拿地,從審批到動工,特斯拉項目創造了上海乃至全國制造業項目落地的歷史紀錄,“特斯拉速度”甚至一度成為上海行政效能進一步“提速”的標桿。而在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的統計中,今年1至6月份,上海臨港生產的特斯拉Model 3銷量超過4.6萬輛,以絕對優勢占據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之首,這又是一次“平地起高樓”的奇跡。
“成就‘特斯拉速度’的關鍵所在,是上海政府部門‘店小二’的服務角色定位。”專業實訓干部劉莉莉說,“我們了解到,在這個過程中,上海采用‘主線容缺后補’與‘輔線多條線統籌’等創新實踐,允許某些審核材料在規定時間內暫時缺少,實行非主審要件缺項受理和審批,按照承諾時間后期補上,同時部分事項同步完成,這使項目在合法合規的情況下不斷提速。”
圍繞特斯拉項目在上海的種種,無論是從政府官方的表述,抑或是企業高管、高校教授等的傳達,專業實訓干部從他們不厭其煩、津津樂道背后體味到的,是上海對“政府定位”“上海速度”以及“營商環境”的自信。
聚焦減時間、減環節、減費用,對標世界銀行營商環境指標,上海一系列大力度營商環境改革舉措,也在今年7月份結出碩果。7月10日,上海“一網通辦”經驗,作為經典案例被寫入《2020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同時,在聯合國全球城市電子政務評估排名中,上海位列前十。
全城“店小二”服務,上海對城市營商環境的“苦心孤詣”,在某種維度上詮釋著如何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專業實訓干部王振說:“上海在條件成熟的功能區和領域,探索建立‘法定機構’和理事會等類似機構,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人干,創新的事讓創新的機構辦,建設有限政府、有效政府,形成了多方參與、業界共治的管理服務新模式。”
打造良好營商環境,很多地方都提出來要做“保姆式”“店小二”服務,專業實訓干部丁安輝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說:“一個高級的‘店小二’,不但要推薦好自己菜單上已有的東西,還要懂點營養學,知道顧客的痛點在哪里,要能夠創造需求、豐富菜單,不僅要成功推銷,還要形成顧客黏性。”同時,丁安輝指出,政府要當好“店小二”,僅做到“政策一口清、事情一窗辦、群眾零跑腿”還不夠,還需要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實時了解群眾的需求變化,不斷制定、修訂各種政策、措施、辦法,完善自己的服務清單。
上海的廣度——
不拒絕一切到這座城市“成長”的因子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一個多月以來,專業實訓干部掛起職務、當起職員,而在上海這個新的角色場景中,無論是用腳步丈量街頭巷尾,還是在企業、協會組織等地,他們感受最大的是“魔都”包容的“魔力”。
“一進分眾傳媒辦公室,就收到了公司專門為我們定制的新名片”“與圣博華康老總相見的第一面,他就直奔主題要帶領我們結合青島做點有價值的課題,兩個月后再進行專家論證”“剛跟復星集團一個中層見上面,他就把我們拉入釘釘工作群,我們還在為‘難道不要經過一把手點頭嗎’感到驚奇”……專業實訓干部在上海感受到的,是諸多“不可思議”,實訓企業讓他們感覺到,“好像已成為上海這座城市‘成長’的一個因子”。
“7月15日早晨一上班,我們四名專業實訓干部就接到通知,益海嘉里集團總經理要召開專題會,議題的聚焦點主要是討論落地青島的工廠在山東及全國的定位,以及在集團未來全球布局中的戰略定位問題。”專業實訓干部畢見清用“猝不及防”來形容這家全球500強企業的運轉模式。打破“背誦”青島城市營銷的條條框框,益海嘉里的企業家,用全球視野、市場思維、成本核算的方法分析問題,這讓畢見清深刻體味到了在特定市場環境及競爭壓力下,這家華僑企業在管理體制、經營理念及戰略布局上所散發的獨特“競技”魅力。
“目前,上海累計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693家、外資研發中心449家,成為我國內地外資總部型機構最多的城市。而益海嘉里只是上海頭部經濟的一個剪影,這讓我們見識了企業如何謀篇布局及運轉的效率,對我們政府工作人員提高行政效能也是一種激勵。”畢見清說。
“當我第一步踏進盈科資本的時候,墻上‘發現經濟前行的力量’這句話給了我很大觸動。如何去發現經濟前行的力量,我想就是要把工作做到專業的極致。這就要求我們學習市場化和專業化的知識,判斷行業發展和企業投資前景的內在邏輯,學會讀懂企業、讀懂企業家,及時發現初創企業的產業價值,才能提高自身的招商選資水平及產業判斷能力。”專業實訓干部王迅說。
自從7月13日正式進入企業,專業實訓干部在這兩點上形成共識:上海培植了豐富的“土壤”,各類企業家精神在上海能夠自由釋放;什么都能到這座城市來,什么都能成為這座城市一個“成長”的因子。
通過現代服務業這個窗口,專業實訓干部正在搭建青島與上海現代服務業企業的聯系橋梁,而目標指向的則是助推青島加快構建優質高效、充滿活力、競爭力強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駐滬記者 胡相洋)
責任編輯:張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