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21日訊 T臺聯經緯,秀出新時尚。疫情特殊形勢下,今年大部分國際時裝周都被迫走上“云端”,但被國際時裝行業評價為“全球最具活力”的上海時裝周,依然選擇在線下舉辦,再一次彰顯了作為新品首發地、潮流聚集地的上海,正在不斷為時尚產業的加速復工復產復市貢獻“上海智慧”。
第二批赴上海專業實訓干部參觀上海時裝周。
第二批赴上海專業實訓部分干部,也在實訓單位上海紡織時尚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積極組織下,在現場參觀了上海時裝周的密扇MUKZIN秋冬系列和“國潮漢風 漢家霓裳”—中國徐州漢服設計大賽總決賽,近距離感受了上海時裝周“鏈接整個時尚產業鏈,形成時尚生態版圖”的這一“城中盛事”。通過現場的觀摩體悟,以及和主辦方的深入交流,專業實訓干部發現,上海時裝周走的是一條市場主導產業,產業搭建平臺,平臺整合資源,合力助推發展的道路。小小的T臺,把服裝產業的經度和緯度都串聯了起來,用新的發展理念和市場化、開放型的思維,秀出了產業發展的新時尚。
秀場位于楊浦區楊樹浦路盡頭的上海國際時尚中心園區內,原為上海第十七棉紡織總廠,前身為始建于1921的裕豐紡織株式會社。在陽光的照射下,修舊如舊的清水紅磚建筑依然保留著上世紀20年代上海工業文明的歷史印記,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于富含當代時尚審美元素的店鋪商家、時裝秀場,海納百川的氣勢撲面而來。
同青島一樣,作為我國曾經的“三大紡織工業基地”之一,面對行業發展的周期和困境,究竟要不要繼續在城市經濟的版圖中保留紡織行業,也一直困擾著上海紡織。但是,這種迷茫沒有停留太久。“整合產業的號角吹響后,上海紡織提出了‘科技與時尚’的戰略發展目標,在保留產業優勢、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上海紡織思考最多就是如何讓產業的優勢變成平臺綜合服務能力,如何更好的讓生產行為面向市場,開放產業多維度的發展場景,上海時裝周作為引領性平臺,更是主動的自我突破。”專業實訓干部彭鹿鳴說。
上海時裝周首次舉辦于2003年,從一開始展會就聚焦于“本土兼具國際、創意商業并重”,著力孵化本土設計師和原創設計品牌,經過18年的發展已經日漸成熟。中國無數的紡織服裝行業中小微品牌在這個平臺上獲得了展示的空間,也成就了上海紡織從傳統制造業向時尚產業的轉型升級。主辦方介紹,密扇這個品牌很年輕,也是由新銳設計師創立的品牌,始于2014年,是通過對東西方藝術的結合,用服裝全新解讀和表達新東方主義美學的典范,像這種品牌上海時裝周都要大力的支持和推廣。
現場,明星名模、行業大咖、主流媒體、買手、粉絲、代理商、渠道商、運營商、面料商、廠商等云集,他們是一個產業鏈條中的核心環節,也是催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一場秀的時間短暫,但是通過對設計理念的多維彰顯,對設計作品的藝術表達,從而提升品牌的影響力和產品的銷售,并帶動周邊的市場,這連環套的經濟帶動,對行業發展長久的深層次的影響不可估量。”專業實訓干部宋寧寧說。
上海時裝周歷經十八載,可謂十年磨一劍,她一頭挑起產業發展的重任,一頭連著市場活躍的神經,她是一個舞臺,更是一個平臺。專業實訓干部曹新霞說:“對于青島而言,上海時裝周更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信心,作為‘上青天’的一員,我們應該鼓起理想的風帆,堅定不移搭建行業發展平臺,用好平臺思維和生態思維,用平臺做乘法,帶動行業轉型升級,走出一條重振行業雄風的道路。”(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滬記者 胡相洋 文/圖)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