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師生通過網絡、移動客戶端、電視等途徑,收聽收看大會直播,熱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
文法學院師生收看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李彥臺、匡順生、孫元鳳、王衛、鮮繼春、李文亭、馮錦明、孫恩如、柴斌、呂思明、左玉科、劉如愚、尹洪林、李如文等14位老同志獲得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10月21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分別在青島、東營、北京組織看望了參加抗美援朝的老戰士老同志,為他們送去了紀念章,表達學校對老同志的崇敬與關心,感謝老同志保家衛國做出的巨大犧牲和為學校發展建設做出的突出貢獻。據不完全統計,先后有30多位參加抗美援朝的老戰士老同志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工作,他們當中有榮獲三級解放勛章和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三級、二級國旗勛章的志愿軍團級指揮員;有先后參加了上甘嶺、反登陸等戰役的老戰士;有三天沒吃沒喝,把水讓給戰友的通信兵;有冒著炮彈橫飛為前線運送給養的汽車兵、搶架橋梁的工程兵;有爭分奪秒救死扶傷的戰地醫護人員等。這些老同志在抗美援朝時期為保家衛國做出了突出貢獻,來校工作后為學校的發展建設付出了自己的辛勤努力。
參加抗美援朝的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離休干部左玉科在家收看了紀念大會
90歲高齡、參加抗美援朝的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離休干部左玉科在家收看了紀念大會后,心情非常激動。他說,作為一名軍人,堅決完成黨中央、部隊交給的任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志愿軍戰友們的奮戰和犧牲換來了祖國的安全和發展,要繼承革命遺志,銘記偉大勝利,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為國家在新時期的建設發展做出新貢獻。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參加抗美援朝的志愿軍老戰士王衛在收看紀念大會實況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黨委副書記萬云波表示,抗美援朝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材,紀念大會讓我們對先烈們倍加崇敬,對當前和平幸福的生活倍加珍惜,我們一定要牢記歷史,大力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發奮學習,努力工作,為國家的繁榮富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參加抗美援朝的志愿軍老戰士孫元鳳在收看紀念大會實況
973首席科學家、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學院院長孫寶江表示,我們要高揚抗美援朝精神,促進一流學科建設發展,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解決一批能源領域的“卡脖子”問題,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培養更多拔尖創新人才,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更大貢獻。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輔導員在學生工作辦公室收看直播 徐明權攝
德國“洪堡學者”,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機電工程學院張彥振教授表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講話,讓我深感和平來之不易。作為新時代的大學青年教師,我一定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努力科研,突破國外的卡脖子技術,教書育人,為我國培養更多具有家國情懷的優秀人才,完成這個偉大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第十屆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少數民族大學生輔導員米娜瓦爾表示,觀看了紀念大會,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國家安寧的發展是離不開包括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全國人民的團結奮戰,作為高校教師學生輔導員將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引領青年大學生做好遵紀守法的公民的同時,愛黨愛國,奮發努力,擔當作為,為國家安寧發展和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師生收看直播 徐明權攝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十大學生標兵、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2019級研究生孔德輝表示,70年前,由中華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歷經兩年零九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震撼世界的偉大勝利。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講到,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我們都要激發守正創新、奮勇向前的民族智慧。70年后,出生在和平時代的我們,更應該以先烈們不畏艱難、奮勇向前的精神為動力,扎實學好專業本領,開闊專業視野,讓創新能力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奉獻青春力量。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材料工程專業2019級研究生賈娟娟表示,由衷地向英勇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致敬,他們作出了極大的犧牲才換來我們今天的山河無恙、家國安寧。我們青年學生,應始終銘記革命先烈為人類和平做出的巨大貢獻,銘記老一輩革命家的奉獻精神和不怕犧牲的偉大精神。我們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剛剛入駐古鎮口校區,享受著一流的軟硬件設施,更應該懷揣奉獻和奮斗精神,發揚刻苦鉆研精神,為祖國建設奉獻自己的力量。(通訊員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王大勇 王洪濱 時金華)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