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飄香,魚蝦滿艙。十月走煙臺,山海盡豐收。
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發展現代農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全要素生產率,提高農業質量、效益、整體素質。
沿著總書記的指引,煙臺市以鄉村振興為抓手,海陸統籌,主動作為,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產業鏈水平,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構建具有煙臺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陸海齊發力彰顯煙臺特色
濕潤的海風,吹向聳立的山巒,孕育了山海之間獨特而豐富的物產。
立足資源稟賦,煙臺堅持陸海統籌,優先發展以蘋果為代表的果業、以海洋牧場為代表的現代漁業兩大領軍產業,引領其他產業因地制宜發展,加快構建具有煙臺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成為煙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最鮮明的特色。
“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以穩產保供為重點,以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為突破口,以持續推進質量興農、品牌建設、科技創新、農業改革、產業扶貧等‘五個持續’為著力點,加快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構建‘大農業’發展新格局?!睙熍_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陳洪軍表示。
在今年夏糧收獲中,萊州市山東登海種業19農場的“登海206”百畝示范方實收10.31畝,畝產達790.10公斤,這是自龍口市1997年17.44畝小麥平均畝產707.3公斤紀錄的23年之后,國內連片實收測產面積10畝以上最高產量紀錄。
今年夏糧豐收來之不易。煙臺市農技推廣中心農技站站長王廷利介紹說,經歷了干旱、暖冬、倒春寒、病害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響,全市上下通過關鍵技術措施落實、重要節點強化指導、防災減災技術到位等舉措,才促進了小麥生產在異常氣候年份再獲豐收。專家田間調查數據顯示,今年小麥畝穗數37.10萬、穗粒數33.10粒、千粒重37.60克,較上年分別增加0.89、減少0.52、增加0.58。
在種植面積下降情況下,單產較大幅度提高,對穩定全市夏糧總產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全市146.2萬畝小麥,預計總產57.38萬噸,平均畝產392.47公斤,與上年相比,單產增幅2.5%。
“海上煙臺”建設同樣如火如荼。9月27日,全國第一個坐底式海珍品養殖網箱“國鮑1號”完成交付。網箱采用集裝箱提升式立體養殖理念,充分利用了海水的立體養殖空間,以達到集約化、機械化、智能化養殖海珍品的功能,為“海上糧倉”建設再添“深海利器”。
這是煙臺全力發展以海洋牧場為代表的現代漁業的最新例證。2018年以來,煙臺奮力建設山東海洋牧場綜合試點煙臺先行先試區,全力打造海洋牧場示范之城。目前,全市已擁有省級以上海洋牧場30處,其中國家級14處、占全國總數1/8,海洋牧場總面積超過105萬畝,形成海洋牧場建設“全國看山東、山東看煙臺”的良好格局。
大型農業龍頭企業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主體,煙臺市發揮89家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優勢,大力推廣“龍頭企業+生產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延伸產業鏈、拉長價值鏈、暢通供應鏈,推進現代農業規?;⒓s化、全產業鏈發展。
以仙壇股份為例,采取“公司+基地+農場”的合作養殖模式,形成以“公司+農場”為表現形式、以“契約+情感”為維系手段的肉雞產業化經營模式,實現企業發展、政府受益、農民致富的多贏效果。目前共發展農場近2000處,直接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6000多人,年增加農民收入近6億元。
標準化擦亮農業“金字招牌”
從以往大水漫灌、大起大落的粗放生產,到標準統一、科學系統的集約生產,煙臺市把農業生產管理的全過程納入標準生產和標準管理的軌道,擦亮煙臺農業的“金字招牌”。
萊州瑯琊嶺采用寬行密植栽培模式進行郁閉園改造就是最好的例證?,樼饚X150畝的矮砧種植示范園曾是一片郁閉蘋果園,通過“隔行去行”去掉800多棵果樹,行距由3米增加至4米,采用寬行密植模式栽培,通風透光性明顯改善,果園產量提高20%, “全紅果”比例由40%增加至80%,收益增加30%。
煙臺蘋果產業如何加快更新升級、再創產業優勢?“標準化生產,就是重要抓手?!鞭r技專家一語道破產業發展奧秘。去年以來,煙臺通過伐老建新、“三改三減”(改品種、改樹形、改土壤,減密度、減化肥、減農藥),對老齡果園進行了更新升級。
瞄準打造全國蘋果質量標準高地,煙臺整合科研機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技術資源,申建國家農業農村部“全國蘋果質量標準中心”,讓標準引領煙臺蘋果高質量發展。
以標準化引領產業提質增效,已成為煙臺農業的一大亮點。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為導向,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共同支撐的特色標準體系:煙臺蘋果等46項標準成為國家、行業標準,煙臺大櫻桃等192項標準成為山東省地方標準,62項種植、養殖類技術規范發布為市地方標準。
一系列標準的制定,有力推動了全市農業標準化建設,發揮了規范、引領、支撐作用,賦能煙臺農業高質量,為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貢獻標準化力量。
標準化的推進,持續放大煙臺農業產業優勢,激發出品牌農業高質量發展新活力,擦亮了煙臺的“金字招牌”,逐步形成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產業—品牌經濟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品牌建設成果噴涌而出:煙臺蘋果、煙臺大櫻桃、萊陽梨等51個區域傳統優勢品牌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煙臺蘋果等17個農產品獲農產品地理標志,龍口粉絲、煙臺海參等9個特色農產品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吧綎|省知名農產品企業產品品牌”達到48個,總量位居全省第一。
“黑科技”賦能農業美好未來
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改革的進程中,科技應用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煙臺把握時代大勢,未雨綢繆,提前布局,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黑科技”賦能農業生產管理,讓古老的鄉村大地煥發出時代光彩。
數字化農業讓缺水干旱的招遠市金嶺鎮大戶陳家村搖身一變,成為智能化生產管理的“科技高地”。大戶陳家村曾經“三年一大旱、月月地結干”。為解決水肥澆灌的難題,從以色列引進農業物聯網技術,建設了省內規模最大、與省平臺聯網最早的“物聯網+”管理平臺,打造了1500畝“精準感知、自動決策、智能控制”的現代化果園。“通過農業物聯網系統平臺可以實現一鍵化操作,確實是節省了水肥,節省了人工。”大戶莊園農林合作社技術總監蔣春榮說。
無人拖拉機的出現,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耕作方式。3月9日,萊陽第一輛“無人駕駛拖拉機”在團旺鎮東馬家泊村建波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2000余畝的種植基地里穩步奔跑,土地耕整、精密播種、鋪設滴灌帶、分壟通通不在話下。拖拉機安裝了北斗自動導航駕駛系統,通過路徑規劃和軌跡跟蹤控制,實現全天候作業和生產全程機械化。合作社理事長呂建波說,與有人駕駛的拖拉機相比,“無人駕駛拖拉機”幾乎直線作業,大幅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而且每小時耕種8畝左右,耕種效率大幅提高。
“田間氣象站”讓農業步入精準管理時代。在蓬萊昊林果品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分布的各類傳感器將土壤水分、溫度等實時數據傳輸到物聯網系統,智能分析植物生長環境。“精準信息的采集,可以提高農業管理的針對性,進行精準化管理,提高水肥藥使用效率?!焙献魃缲撠熑嘶氐媒ㄕf。
除了智能化生產環節,煙臺智慧化銷售領域也在迅猛發展。據第三方不完全統計,煙臺1-7月份累計網絡零售額155.64億元,在山東省網絡零售額所占比重為6.7%。煙臺各類電子商務企業累計超過7500家,全市商戶在各類電商平臺注冊店鋪約12.89萬個。今年,煙臺農產品網絡銷售上行成效明顯。1-7月份,達到46.1億元,占山東省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的22.1%,同比增長6.3%。
“我們暢想一下,無人拖拉機在田里耕作,智慧機器人在壟間摘果,無人飛機在空中灑藥,這樣的農業不是很有趣嗎?”對農業的未來,煙臺市農科院副院長郭緒良充滿希望。(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