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2月23日訊 近年來,城陽區惜福鎮街道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創新實施“一村一品,組團賦能”的產業發展格局,整合自然資源、產業特色、傳統文化等優勢資源,探索出旅游、產業、文化三種振興路徑,趟出了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的“城陽特色”。2月19日,山東發布100個“我喜愛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案例,惜福鎮街道青峰村上榜。

青峰模式:文旅賦能 小山村蝶變為“桃花源”
來到毛公山腳下的青峰村,一排排青磚黛瓦、白墻木門的小洋樓映入眼簾,家家住新樓、戶戶掛國旗、處處有庭院,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景色在這里交融。
“這些年隨著旅游的發展,村子的面貌發生了變化,村民的收入也逐漸增加,大家的生活也比以前好了。”談及村子的變化,青峰村居民楊杰康十分感慨。
近年來,青峰村依山就石,充分利用好資源優勢,打造3A級紅色旅游勝地毛公山景區,在開發過程中,堅持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突出鄉村紅色旅游、民俗特色,深入激活大山資源,注入現代元素,以景區活力帶動村莊振興,呈現出“毛公山下、青峰人家”的景觀,每年接待游客70余萬人次。

在開發毛公山景區的同時,惜福鎮街道乘勢啟動青峰村新農村建設,按照“整村推進、村景合一”的思路,聘請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對村莊改造統一規劃設計,在保留原有的古樹、田園、河塘、山體基礎上,原址依勢翻建,最大限度保護了村莊原有自然風貌,先后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山東省景區化村莊等榮譽稱號。
保護原有自然風貌,改善村民生活環境,增加集體收入,形成山區農村新型社區改造,鄉村振興的“青峰模式”已漸成熟。目前,青峰村固定資產約1億元,全村共69戶,村集體年可支配收入269萬元,村民的腰包更鼓了,村子也更加宜居,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也越來越強。
宮家村模式:“葡萄”搭臺 “經濟”唱戲
“葡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宮家村村民宮相勇種植葡萄已經30多年了,他的采摘園雖然不大,但打理得井井有條,還掛上了秋千,裝飾了葫蘆,等到秋天,個大味甜的葡萄就會掛滿枝頭。宮相勇說,自己苦活累活都干過,最終還是葡萄采摘讓他過上了好日子。
宮家村是巨峰葡萄的原產地,經過70余年的發展,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葡萄村”。惜福鎮街道深入挖掘宮家村產業優勢,大力發展葡萄種植產業,成立了青島童真宮葡萄專業合作社,建立了優質無公害巨峰葡萄示范基地,從技術、品種、資金、市場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如今,宮家村葡萄種植面積已達1000余畝、年總產量300萬斤,走出了一條具有宮家村特色的鄉村振興幸福路。
為進一步擴大宮家村葡萄品牌影響力,城陽區舉辦2022年城陽惜福鎮宮家村葡萄文化季,推出“惜游記·葡萄潮”品牌和“惜小葡”文化IP,開展民謠音樂會、星空露營趴、“惜福·禮”電商直播等系列活動,打造千米彩虹大道、集裝箱部落等網紅景點,拓展了消費體驗新場景。僅一周時間,宮家村葡萄文化季帶動居民增收3300余萬元,有力促進了葡萄產業鏈條的延伸和價值提升,推動了傳統“農旅+”向“農文旅+”的迭代升級。
書院模式:非遺點睛 盤活文化資源
書院村位于惜福鎮街道東部,三標山腳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東漢末年經學大家鄭玄講學遺址——康成書院坐落于此,村莊因此而得名。
惜福鎮街道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理念,大力挖掘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盤活資源,發揮非遺在推動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實現了保護和發展的“雙豐收”。
據介紹,書院村持續挖掘鄭玄與康成書院的文化資源,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等工作。同時,加大對康成書院的歷史文化挖掘,將以康成書院重建為核心,突出康成書院品牌,同步做好產業發展、村莊安置等規劃,建設集國學教育、文化傳承等于一體的歷史文化示范片區,
聚焦文化輸出、產業導入、村莊發展三項重點,惜福鎮街道以康成書院為平臺發展書院經濟,將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打造文旅綜合體。一方面,建設以修學、研究、展示、講學、會議為主要功能的生態文化園,完善優化研學、科技等功能,讓非遺可見、可觸、可學。另一方面,融合非遺文化、民俗風情等本地特色元素,開發“非遺+體驗”“非遺+文創”模塊,實現了非遺活起來、經濟火起來。(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偉 通訊員 茍小妹)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