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26日訊 今年4月份,山東啟動了全省入河排污(水)口的排查工作,目前進展如何呢?觀海新聞記者從日前省生態環境廳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目前全省已完成1035條、約31500余公里的入河排污(水)口排查任務,總進度接近80%,預計本月底前可基本實現收尾。
據悉,入河排污口管理工作移交至省生態環境廳以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實地調研和分析,發現全省入河排污口詳細底數不清、納污情況不明,導致無法精準指導水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工作。為解決這一關鍵性的痛點問題,省生態環境廳下大力氣協調了省級環境污染防治專項資金,于今年4月份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省級層面全覆蓋式的入河排污(水)口排查工作,指導各市、縣級生態環境部門綜合使用人工徒步、無人機航拍、無人船水下監測等多種手段,對排查發現的所有排污口及排水口逐一進行編號和登記,做到不遺漏、無死角;對疑似為排污口的,采取“縣級初篩、市級審核、省級質控+第三方監督”的模式,切實保障排查結果和質量。
截至10月中旬,各地在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影響和資金緊張等多重困難情況下,完成了1035條、約31500余公里的排查任務,總進度接近80%,預計本月底前可基本實現收尾。下一步,省生態環境廳將組織對各地情況進行梳理匯總,形成全省入河湖排污(水)口“一張圖”、“一張表”,并將相關信息導入正在建設的水環境管理信息平臺,為后續的排污口整治和日常監測、監管工作提供有效依據,助力全省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吳帥)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