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泥地公園附近的海灘上,有一條鯊魚 ‘擱淺’了,你們來看看還有救嗎?”10月26日上午,青島市公安局海岸警察支隊海口派出所接到市民報警,環灣路西側、膠州灣白泥地公園附近的沙灘上,有一條“擱淺”的鯊魚。
膠州灣畔一條兩米長鯊魚“擱淺”。視頻剪輯/吳冰冰
/ 現場 /
發現受傷鯊魚眾人搭救
“鯊魚,在膠州灣里很少見。 ”海口派出所值班民警宋櫟杰和紀尚佐馬上趕往現場查看。 “這條鯊魚身長大約2米,當時在離岸邊不遠的沙灘中,這個地方有很多亂石,之前應該是被石頭夾住而‘擱淺’了。 ”民警宋櫟杰告訴早報記者,他們趕到的時候,已經有好心市民把夾著鯊魚的石頭搬開了,鯊魚右腮和腹部被劃傷的位置在出血。經檢查發現,鯊魚只是體表劃傷,還有生命跡象。當時現場還有一名熱心的市民,拿著小桶等工具,隔段時間就往鯊魚身上澆水,希望挽救它的生命。
宋櫟杰說,根據現場市民的講述,大約當天清晨6點多退潮的時候,就有市民發現這條鯊魚“擱淺”了。其中一名早起鍛煉的市民一直在想辦法幫助這條鯊魚。
宋櫟杰隨后聯系了周邊的老漁民張寶章駕船過來,大家一起想辦法把鯊魚送回海里。 “我們找來繩子,捆住鯊魚的嘴,并且找來木棍,幾個人一起將它慢慢抬上了漁船。 ”宋櫟杰告訴早報記者,張寶章隨后駕駛漁船,開到10多海里外的膠州灣內航道上將這條鯊魚放生。
/ 講述 /
可能還有一條更大的鯊魚
“在船駛往深海的路上,我不斷給鯊魚往身上澆水,開了大約半個多小時,來到膠州灣跨海大橋南側的深水航道里,隨后慢慢把它推到了水里。 ”張寶章告訴早報記者,鯊魚剛下水的時候,沒什么反應,大約兩三分鐘后,自己撲棱了幾下,看起來明顯是緩過來了,隨后轉頭游走了。
張寶章告訴早報記者,他是膠州灣的老漁民,但這是第一次見到鯊魚。近些年來曾陸續見到過鯨魚、海狗等海洋動物。 “將這條鯊魚放歸大海后,我回來聽其他漁民說,最近兩天,也有漁民在膠州灣里見到了鯊魚,他們說是一大一小兩條鯊魚,小的看起來2米多,大的看起來得有四五米長。 ”張寶章說,這兩條鯊魚出現的地點就在膠州灣跨海大橋附近。
海口派出所民警表示,這幾年陸續接到過鯨魚和海狗等海洋動物出現的信息,但這是第一次發現鯊魚。 “白泥地公園附近現在有很多市民去趕海,我們提醒市民一定要注意安全,特別是周邊有鯊魚,更應該提高警惕。 ”宋櫟杰說,就在當天晚上,他們還出警救援了兩名被困在淤泥里出不來的市民,這兩名市民是趁退潮到白泥地公園附近的海灘上趕海,因為地形不熟,誤入了淤泥較深的灘涂拔不出腿來被困了。由于當時是晚上9點多,附近沒有其他人了,幸好他們及時用手機報警,要不然等潮水漲上來就麻煩了。
/ 說法 /
專家“遠程”確認鯊魚身份
那么,這條鯊魚的具體“身份”是什么,它又是因何“擱淺”在膠州灣白泥地公園附近的沙灘上?對此,記者輾轉聯系到了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戴小杰教授和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海洋學院王亞民博士,經過專家網上“遠程”辨認,一致認為這條鯊魚是鯖鯊。
“鯊魚主要在熱帶、亞熱帶分布比較多,這個季節有的隨海流到來,鯊魚的體型是流線型,一般生活在海洋的中上層水域,快速移動,是兇猛性魚類。 ”戴小杰說,經過圖片辨認,這條鯊魚的腮孔受到傷害,可能是被丟棄的漁網劃傷,或者是被船槳碰撞導致。
在浩瀚的海洋里,被稱為 “海中霸王”的鯊魚遍布世界各大洋。鯊魚的種類很多,全世界至少有350種,在中國海就有70多種。大部分鯊魚對人類有利而無害,鯊魚的確有吃人的惡名,但并非所有的鯊魚都吃人,只有30多種鯊魚會無緣無故地襲擊人類和船只。
中國海區主要位于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所以分布較廣、適應力較強的真鯊科和貓鯊科在我國各大海域里都處于優勢地位。 “黃海海區記錄了軟骨魚類24科49種。鯊類中以真鯊科種類最多,占24%,皺唇鯊占14%,角鯊科次之,為10%。 ”王亞民說,黃海海域其實一直有鯊魚存在,只是它們生活在深水區,很少有人能看到,鯊魚不存在擱淺一說,它們應該是受人類活動影響或者受傷才會到岸上。記者了解到,國內目前已經把姥鯊、鯨鯊、噬人鯊3種鯊魚核準為國家保護動物。
/ 延伸 /
浴場防鯊網可有效防護
記者隨后從第一海水浴場了解到,近年來一浴一直在使用新式防鯊網。該防鯊網上有醒目浮標,下有鐵錨,固定于海底,不僅可以阻擋大型魚類、垃圾等進入,還可以阻擋滸苔、海蜇等,浮標還能起到臨時救生的作用,為游客提供安全游泳環境。 “防鯊網確實可以防鯊魚,雖然鯊魚生活在深水里,但不排除有特殊情況會導致它們游到近海,所以防鯊網對于下海游泳的人們是有一定防護作用的。 ”浴場工作人員也提醒市民和游客,請大家一定要在游泳區內游泳,確保安全。
/新聞鏈接/
我國捕獲記錄有146種鯊魚
中國目前有捕獲記錄的146種鯊魚中,產量最高的15種依次為姥鯊、條紋斑竹鯊、白斑星鯊、灰星鯊、尖頭斜齒鯊、短鰭直齒鯊、長吻基齒鯊、黑鰭基齒鯊、恒河真鯊、小眼真鯊、側條真鯊、闊口真鯊、黑印真鯊、沙拉真鯊、路氏雙髻鯊。還有一些是常見種類,如扁頭哈那鯊、沙錐齒鯊、灰鯖鯊、噬人鯊、日本須鯊、豹紋鯊、鯨鯊、陰影絨毛鯊、斑點皺唇鯊、居氏鼬鯊、小孔沙條鯊、短頜沙條鯊、大孔沙條鯊、短鰭斜齒鯊、白邊真鯊、烏刺真鯊、大青鯊、錘頭雙髻鯊、無溝雙髻鯊、丁氏雙髻鯊、白斑角鯊、長吻角鯊等;其余109種為少見或偶見種類。
/相關新聞/
13年前靈山島曾現鯊魚群
2007年,靈山島附近海域曾連續發現大型鯊魚,這一消息也曾引起了一些魚類研究專家的關注。當時,王亞民也曾趕赴現場,調查鯊魚出現的原因。
有著多年鯊魚研究經驗的王亞民了解情況后,連聲說道:“這真是太神奇了,過去我國一些海域也發現過大型鯊魚,但是一次發現這么多而且都是在同一地點發現實屬罕見。 ”王亞民經過仔細了解并實地勘察后分析說,這一海域出現的鯊魚是金錢鯊,而且是鯊魚群。金錢鯊是一種洄游動物,每年春天從臺灣海峽一帶向北遠游覓食,大約在10月左右可到達遼寧沿海,然后再游回臺灣海峽。金錢鯊之所以出現在同一位置,可能是這一海域環境適合它們在此停留和生活。(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孫啟孟 李彥宏 通訊員 王美鈺)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