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優化人才隊伍結構,提高環衛行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市南區在2010年、2013年、2015年分三批共向社會公開招聘了80名“大學生環衛工”。如今,距離首批招聘大學生環衛工已10年,他們現在狀況如何?在山東省第26個環衛工人節來臨之際,早報記者前往市南環衛清潔總公司探訪,發現80名 “大學生環衛工”只有4人離開工作崗位,其余76人已經成為公司的業務骨干。
選擇環衛沒有后悔
10月22日清晨6點,丁浚洋從嶗山區趕往八大關的工作單位,他是市南環衛清潔總公司八大關工作站的一名片長,負責巡查八大關周邊的20多條道路的保潔工作。丁浚洋是市南區首批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的“大學生環衛工”。聊起10年前的報考,丁浚洋說“當初的選擇是很正確的”。丁浚洋是青島人,也是家里的獨生子。2006年,他大學畢業后,回到青島,在一些外企干過銷售。2010年,市南區城管系統統一招聘20名大學生,涉及綜合管理人員、外勤人員兩個工種。 “當時招聘簡章上說,月工資在2500元到2800元。工資雖然不算高,但是畢竟是國有企業,工作會比較穩定。 ”丁浚洋說。
盡管當時只招聘10人,但是卻有300多人報考。 2010年5月份考試,丁浚洋筆試面試都是第一。
2013年,市南區城管系統再次向社會公開招聘20名大學生。看到環衛招聘10人的簡章后,王麗麗怦然心動,“我就像是觸電一樣,在大學期間,我就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當老師,一個就是從事公共服務。老師的夢想已經圓了,現在第二個夢想的機會來了! ”
王麗麗是經濟管理碩士,2008年畢業后,她先是當過老師,又到企業干人力資源。 “我在企業里的月工資是4000元,綜合管理崗位的工資是3000元,家人有些不理解,我花了兩天時間才說服家人。 ”王麗麗說,當時報考的人數超過了200人,進入面試的是38個人,她奪得第一。
當時被很多人不理解
2015年,為進一步提升綜合管理水平,市南環衛公司又招聘了60名大學生。青島小伙子王小龍看到招聘簡章后,同樣也心動了。2012年,王小龍從鄭州大學運動訓練專業畢業,回到青島后,在城管部門干過3年協勤。
之所以選擇環衛的綜合管理崗,因為王小龍全家人有一個“環衛情結”。在上世紀80年代,王小龍的父親就在家人的支持下,在一線環衛工作過3年時間。
“當我跟父親提起想做環衛工作時,父親因為當年的經歷,他很贊同和支持我去報考這個崗位。”王小龍說。后來,王小龍以優異的成績入選。
80名大學生從“天之驕子”變為“環衛工”,就像是劇情突然來一個180度反轉,這種現象在當時被很多人不理解。身處其中的“大學生環衛工”在時隔多年后,又是怎么評價當初的選擇呢?
這3名“大學生環衛工”告訴早報記者,如果說人生就是一幅畫卷的話,當年的選擇是生命中特別厚重的一筆,為他們的未來渲染出一片新天地。
干起工作來認真負責
其實,當年不光是很多市民對這些大學生們的選擇難以理解,即便是市南環衛面對入職的大學生們,也是懷著忐忑的心情,補充一批有思想、有文化、有活力的新鮮血液,提供的待遇也并不高,他們會不會堅持下去,他們能堅持多久呢?
好在生活是最好的大學,好在這些大學生有抱負、有情懷。市南區環衛清潔總公司政工科負責人說,在2010年報考的人員中,就有碩士畢業生,2013年、2015年的碩士畢業生更多,盡管學歷不低,這些大學生干起工作來認真負責,在短時間就讓大家眼前一亮。
從一線工人到業務骨干
2013年3月底上崗后,王麗麗被分配到八大湖社區推行垃圾分類工作,她成為了垃圾分類督導員,每天對接小區物業,檢查垃圾分類的進展情況。王麗麗負責管理50多個樓座,剛開始的時候,面對很多居民的不理解,甚至是被人懟過很多次,王麗麗曾經有過沮喪,她花了3個月時間來調整心態,重新抖擻精神,想辦法、找突破口,而不是逃避。
她花了一周時間,拜訪了40多個物業公司,最后花了一個周在交運山莊設立了垃圾分類宣傳走廊,讓垃圾分類知識很快成為居民熱議的話題。
2015年11月份,王小龍等60名“大學生環衛工”被公司安排了為期4個月的輪崗實習,每個月換一個工作站,跟著一線環衛工去體驗環衛工作流程的每一個環節。有時候為了清理垃圾,他要跟車到凌晨一兩點。王小龍先后在金門路、香港中路、江蘇路工作站輪換過。 “當年的冬天,我在銀川西路掃馬路,周圍一些市民走過來問我,‘小伙子這么年輕來掃馬路’,我說,掃馬路也是一份光榮的工作。 ”王小龍說。
2016年3月31日,市南環衛由30名“大學生環衛工”組成的巡檢隊伍首次亮相。歷經一番輪訓后,他們有了新的身份——環衛工作站“片長”,主要負責管轄片區的作業人員管理、日常巡查、突發情況的處置等工作。為提高巡檢工作效率,市南區環衛清潔總公司為每位巡檢隊員配發了兩輪電動巡檢車。
/ 看點 /
10年來只有4人離開 為環衛注入新鮮血液
在青島的許多重大活動中,在今年的抗擊疫情工作中,市南環衛的“大學生環衛工”用擔當和作為,展現了新時代環衛工人的新風采。
王小龍從2015年入職后,就積極投身到環衛工作中。珠海路工作站轄區內有奧帆中心,遇到大活動需要全天保潔。作為珠海路工作站片長,王小龍和同事們堅守在一線,在上合組織峰會期間他參與沖洗道路共計30余條,沖洗面積高達40萬平方米。
這群“大學生環衛工”用行動贏得了同行的尊重。接受能力強、腦子活、反應快是“老環衛”們對80后、90后新一代環衛人最多的評價,他們把新的管理理念帶進環衛隊伍,更有的學以致用成為環衛中的“技術達人”。
這群“大學生環衛工”很多人在工作中找到了人生伴侶。像丁浚洋、王小龍的愛人,就是同批次入職的“大學生環衛工”,“大學生環衛夫妻檔”成為市南環衛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市南區環衛清潔總公司政工科負責人說,這群大學生環衛工能吃苦,有擔當,10年來,只有4人離開了工作崗位,其余的76人在環衛崗位上干得風生水起。
80名 “大學生環衛工”,10年后只有5%的離職率,分析起原因,一些大學生環衛工說,工作了一段時間后,對于環衛工作的幸福指數、獲得感明顯增強,職業認同感進一步提升。
“當初市南區率先公開招聘大學生,是城市管理精細化管理的破題之舉,當年的這步棋現在看來是走對了,他們的到來為我們的城市管理工作帶來新的活力和動力。 ”市南區城管局工作人員說。(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陳勇)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