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制造
——青島制造下一步(下)
4月25日,備受關注的歐盟CBAM(碳邊境調節機制)由歐盟理事會投票通過,從而正式走完了整個立法程序。CBAM也被稱為歐盟“碳關稅”,主要內容是在貨物貿易進出口環節中,歐盟將針對碳排放水平較高的進口產品征收相應的費用或配額。
“碳關稅”的到來在全球貿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它宣告了“綠色”正成為一種新的貿易壁壘。有分析人士稱,全球氣候貿易規則新時代或將由此開啟。
制造業是“減碳”的重要領域,國際能源署的資料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碳排放達350億噸,其中工業制造業排放為90億噸,占比接近1/4,是僅次于電力之外的第二大碳排放來源。未來,“綠色低碳”將成為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的關鍵“加分項”。
全球圍繞“綠色低碳”的競速已經開始。2020年,歐盟發布新的《歐洲工業戰略》,推動工業綠色轉型,加速工業脫碳和保持工業領先地位。2022年,美國也發布了“工業脫碳路線圖”,確定了美國工業關鍵部分脫碳的路徑。在“3060雙碳”目標指導下,我國也制定了工業領域“減碳”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到2025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3.5%,并在“十五五”期間努力達峰削峰,確保工業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峰。這將又是一場全鏈條的變革。“綠色”制造,青島在路上。
制造業“減碳”,減少生產制造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只是其中的一環,而工廠和園區用能結構的改變、產品的綠色化創新、在循環經濟方向上的產業鏈條延展等也必須納入考量。能否拿出行之有效的策略應對好這場“綠色”挑戰,將成為青島制造業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可喜的是,先行探路的青島企業已經樹立起了不錯的樣板。
讓工廠更“低碳”
生產,是制造業的核心環節,也是制造業能耗和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生產和工廠的低碳化是首要課題。
行業早已達成共識,提升能效將是工廠降碳十分有效的手段。國際能源署的一份分析顯示,到2050年能效提升對全球二氧化碳減排的貢獻約為37%。而眾所周知,工業是能源消耗大戶。數據顯示,我國工業能源消費量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的65%左右。提升工業能效對減排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對致力于長遠發展的企業來說,降低能耗從而降低成本一直都是工廠管理的重要方面。但顯然,低碳經濟時代對企業能效管理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說,過去工廠能效管理更多傾向于針對某些高耗能環節的“降耗”,那如今則是面向生產全流程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的“挖潛”。
青島中集冷藏箱依托數字化技術正在進行的實踐頗為典型。公司搭建了連接智能電表的物聯網平臺以及能源數據分析平臺,能對能耗情況實時在線監測,并結合生產情況進行能耗數據分析,哪里可以進一步優化調節一目了然。據估算,通過精細的數據化管理,公司可節省用電13.2%。
青島啤酒以數字化轉型賦能綠色制造創新實踐,持續推進工業互聯網建設,建成全球首家啤酒飲料行業工業互聯網“燈塔工廠”,加速數字化與綠色化深度融合。2022年,全公司單位產品綜合能耗較2019年約降低29%。
能源循環利用也是不斷在用能上進行“挖潛”的不可或缺的一環。橡膠輪胎是高耗能行業。為了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賽輪建立了余熱余壓循環利用系統,將動力系統余熱、密煉環節余熱以及輪胎硫化車間過渡季節余熱余壓等用于冬季供暖以及夏季制冷,從而節約蒸汽使用。同時,建立了廢工業潤滑油回收利用凈化設施,年產處理廢潤滑油液壓油400噸,產生可再生回用煉膠工序使用廢油300噸。
實現低碳生產,更根本性的變化將來自于用能結構的優化。當越來越多綠色能源被使用,意味著工廠將逐漸從源頭上降低碳排放的可能性。
目前,光伏、風電等分布式發電系統正在越來越多青島企業中普及。電氣傳動及控制產品提供商中加特電氣,于2022年建設了最大功率2.5兆瓦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月均發電量可達12萬千瓦時,公司自用的同時,剩余電量上網,不僅實現了減排,還能通過向電網賣電實現額外收益。鼎信通訊通過光伏等清潔能源的使用,疊加工廠全方位節能降廢,萬元產值碳排放量大為降低,處于行業先進水平。
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為選樹在制造業綠色化轉型上表現突出的企業,開展了綠色工廠評選。截至目前,青島已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40家。
將“低碳”寫入創新法則
當“綠色”成為一種壁壘和競爭力,實現低碳生產顯然只是完成了“入門級”考驗。而更高階的挑戰則來自于如何讓低碳貫穿制造業全價值鏈。創新,作為制造業價值鏈的起點和源頭,勢必也要將綠色低碳擺在突出位置進行考量。
如今,綠色設計被越來越多企業所看重正是出于這一因素。有研究表明,產品全生命周期80%的資源環境影響取決于設計階段。綠色設計,則是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在產品的設計開發階段系統考慮原材料選用、生產、銷售、使用、回收等各個環節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影響,以此讓產品在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降低資源消耗。
換言之,綠色設計能讓企業在綠色低碳的競爭中掌握更多主動權。在電視行業,海信探路已久。通過自適應背光控制算法、數字化電源控制等技術的應用,海信將每臺電視的能耗降低了30%,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67萬噸。同時,對塑料外殼和模具進行輕量化、減量化設計,大幅減少塑料以及鋼材使用。此外,海信持續推進技術創新,實現了激光電視的產業化,進一步將電視產品的能耗降低超50%。去年,海信電視首次拿下全球出貨量第二,離不開更加綠色低碳的產品理念。
事實上,綠色低碳理念給企業創新所帶來的改變不僅是改善性的,更是顛覆性的。尤其是一些對環境影響較大的行業,在綠色低碳方向上持續創新突破,會讓行業獲得“新生”。
即發集團經過多年研發終于產業化成功的“無水印染”技術就正在改寫人們對印染行業的固有認知。“無水印染”技術,專業名稱為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技術,即以二氧化碳作為染色介質,利用二氧化碳的第四形態——超臨界態,來實現染色。染色過程不用水、不用化學助劑、無污水排放,同時CO_2可回收再利用。技術不僅綠色環保,且具有染色時間短、染料上染率高等諸多優點,成本也低于傳統染色技術。
全新的生產方式會引發整個產業鏈的變革。據統計,我國聚酯纖維年產量約為4751萬噸,占全部紡織材料的70%以上,如果按照1%聚酯年產量用這種技術染色計算,年可節約淡水資源4751萬噸,減少化學助劑使用量2.37萬噸,僅在紡織服裝終端產品就可實現千億產值,同時還將帶動高端設備、染料等產業化發展。
拓展循環經濟產業鏈
綠色低碳,是約束,更是商機。
新的市場需求強勢崛起,帶來新的市場空間。有市場測算顯示,為實現我國“雙碳”目標,需投入的資金規模大約在150萬億元到300萬億元,依據乘數效應,我國綠色低碳經濟的總體規模將有望達到數百萬億元。
說到綠色低碳產業,大家想到的通常是新能源、節能環保裝備等。但事實上,有一個重要的領域卻經常被忽視,那就是循環經濟產業鏈。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強調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搭建起循環經濟產業鏈,意味著能夠真正實現制造業的綠色循環。近年來興起的新能源汽車用廢舊鋰電池回收就是十分典型的循環經濟。
青島有眾多全國行業龍頭企業。它們正在以行業先行者的角色,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探路實現行業綠色發展閉環,培育新興業務增長點。
廢棄家電循環處理可實現資源再利用。數據顯示,單回收環節產業規模已超過250億元。海爾以回收業務為切入點,向拆解再利用領域延伸,搭建了第一個國家級、數字化全流程綠色再循環體系。上線了家電行業數字化回收平臺,同時建成了中國家電循環產業首座互聯工廠,年拆解廢舊家電200萬臺,改性造粒3萬噸。同時,海爾攜手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等生態方,搭建了全球首個再循環產業工業互聯網平臺,串聯起回收企業、物流企業、拆解企業、再生料研發企業等生態資源。
青島啤酒推動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啤酒廢水價值共享項目深化實踐,構建政企協作新平臺,建立資源循環利用新體系,為中國酒類行業推行該模式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范式。
廢舊輪胎在業內被稱為“黑色污染”,其回收和處理技術一直是世界性難題。作為輪胎生產和使用大國,廢舊輪胎年產生量約3.3億條,未來每年還將以5%-6%的速度增長。雙星以成為全球廢舊橡膠循環利用領域的引領者為目標,攻克了17項行業關鍵共性技術難題,研發了國際先進水平的廢舊橡膠循環利用技術及數字化裝備。廢舊輪胎通過無害化、高值化處理,變成40%的油、30%的環保炭黑、20%的鋼絲和10%左右可燃氣,將廢舊輪胎“吃干榨凈”的同時,減少對傳統資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目前,雙星已經布局了三座廢舊橡膠綠色生態循環利用智能工廠,其中位于青島董家口經濟區的工廠是全球首個集綠色生態循環利用、環保膠、智能化裝備及總體方案“四位一體”示范效應的樣板工廠。
綠色,是未來制造業發展最現實的約束,但也是最美好的“詩和遠方”。有理由相信,正在綠色低碳這條路上加速奔跑的青島制造業,能夠借此收獲更富競爭力的未來。(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孫欣)
青島日報2023年5月12日1版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