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人工智能實現產業提檔升級
專家學者“論道”現代設施農業發展新機遇
15日,現代設施農業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新金融展示交流會主旨報告舉行。相關部門、專家學者、設施農業企業代表等齊聚一堂,共議新發展機遇下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和新金融如何賦能現代設施農業。
明確身處的階段和方位,才能更好地前行。“當下,我國設施農業進入全領域、全空間、全鏈條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張輝首先發表主旨報告,界定了我國設施農業的發展階段。張輝將我國設施農業分為四個發展階段:上世紀80年代,我國以塑料大棚為主的設施大規模應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引進一批國外先進的連棟溫室與配套裝備并廣泛推廣;進入新世紀,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設施農業大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中國設施農業由此進入新征程。
隨著《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的正式發布,設施農業也迎來財政、金融、資本加大助力的好消息。“對于社會資本投資現代設施農業,要做好發揮好政府作用、開展財政與金融保險協調聯動、加大金融創新和供給等三個方面的工作。”農業農村部工程建設服務中心主任郭紅宇說,要發揮各級政府組織優勢和引導作用,搭建投融資對接橋梁,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為現代設施農業良性發展保駕護航。要推動財政投入政策與金融保險產品一體設計、一體推進實施,出臺更多組合支持政策。要創新細分領域的專屬金融產品,優化專項信貸服務,探索符合現代設施農業特點的中長期貸款模式。
“走出一條低能耗、低成本、生態安全、高產優質高效的中國式設施蔬菜綠色發展道路。”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農業大學教授李天來對我國發展設施蔬菜的期待。他認為,發達國家設施蔬菜綠色發展技術和經驗可借鑒但不可照搬,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解決設施設備現代化及環境調控自動化、生產機械化和輕簡化、作物障礙綠色防控、土壤障礙綠色防控等問題,同時積極推進智能化。
在李天來看來,設施蔬菜綠色發展首先要因地制宜,創建不同類型接地氣的設施蔬菜綠色生產示范區,在示范區開展管理、品種、栽培等各方面的示范,通過示范帶動達到全域提升。其次,要構建完整的設施蔬菜綠色發展服務體系,從種苗供應這一“最前端”開始,涉及生產記錄、作業服務、技術指導和培訓服務、采后處理等覆蓋全鏈條的服務體系。此外,還要建立完整的設施蔬菜綠色發展支持政策,推進實施設施蔬菜綠色發展重大措施,最終全面實現現代化綠色生產。
圍繞智慧設施農業技術裝備發展這一主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認為,我國農業生產信息化、作業機械化水平和勞動生產效率偏低,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設施農業產業智慧化升級,是破解上述問題的關鍵。
“數據驅動+指揮決策+精準執行=智慧種植”,現場,趙春江列出了這一算式。他同時表示,支撐這一算式的,是大量的數據支撐和精準的算法支持,這些都需要現代設施農業在發展中進一步探索、優化。
“要利用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我國設施農業的提檔升級。”趙春江表示,在發展方向上,要錨定產業發展動向,實現生產智能化、作業精準化、管理數字化和服務網絡化。在人才創新上,要構建多層次人才梯隊和創新機制,打破學科壁壘,打造高精尖研發人才蓄水池,同時留住一線從業技能人才。在規范化發展上,要推動設施結構、軟硬件配套和生產管理流程標準化,從而實現信息互聯互通、農機農藝設施融合。(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晉)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