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橋梁和紐帶,是決定經濟運行效率與效益的引導性力量,也是市場經濟成熟程度的反映。構建新發展格局,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必須首先暢通物流,暢通物流首先要構建物流大通道,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就是一個有力抓手。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20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工作的通知》,共有22個物流樞紐入選2020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這些國家物流樞紐設施區位優勢突出,空間布局、建設運行等基礎條件較好,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方案及推進國家物流樞紐落地的總體思路相對成熟。
其中,青島獲批“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如果再加上去年獲批的“生產服務型(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在國家物流樞紐“六型”(陸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陸上邊境口岸型)中,青島已經疊加了“三型”,在已經發布的45個國家物流樞紐中,是唯一一個,含金量很足,再一次彰顯了青島在國家物流格局中的顯要位置。
青島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重要節點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主要節點”雙定位城市、“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所在城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和港口門戶城市。在新發展格局中,青島既是內外循環的“雙節點”城市,又是國內南北、東西大循環的“雙節點”城市。
國家賦予青島“三型”國家物流樞紐的高定位,為青島充分發揮在國家開放發展格局中的重要角色提供了有力支撐。
1、疫情沖擊,供應鏈重構,物流肩負新使命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了深遠影響,全球供應鏈正面臨新一輪震蕩和重組。
隨著此次疫情在全球的不斷蔓延,世界各國紛紛采取“封城”“封國”等防控措施,物流受阻、貿易中斷、供應鏈脫鉤。
航運是全球貿易流通的核心載體,也是全球經濟領頭羊。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報告,2019年全球商品貿易總額在19萬億美元左右。其中,“從商品重量的維度計算,海運貿易量占全球貿易總量的90%;按商品價值的維度計算,則占貿易額的70%以上”。
國際海事戰略組織(MSI)指出:“隨著疫情在全球范圍的擴散,各國為抗擊疫情做出了諸多努力,但是檢疫措施抑制了消費者需求,致使集裝箱貿易量下滑,集裝箱船市場變得‘黯淡無光’。”
得物流者得天下。物流是經濟運行的流通保障,自然也是現代流通體系中最關鍵的環節。流通體系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
中國并沒有與“世界工廠”地位相匹配的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亟待創新與重構。盡管中國進出口額位居世界第一,但擁有的海運船舶及船代公司僅占全球的10%,航空貨機也只有10%,國際物流競爭力較低。為應對全球產業鏈脫鉤和供應鏈中斷等可能的風險。
9月9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研究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和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問題,并指出“建設現代流通體系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強調要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硬件和軟件建設,發展流通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完善流通領域制度規范和標準,培育壯大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4個部門近日聯合印發《推動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進一步推動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肩負使命的物流業迎來新一輪發展窗口期。
2、構建國家物流樞紐的戰略用意
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是一項旨在發揮物流樞紐平臺支撐作用、促進國民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率的全局性戰略工作。
什么是國家物流樞紐?國家物流樞紐是物流體系的核心基礎設施,是輻射區域更廣、集聚效應更強、服務功能更優、運行效率更高的綜合性物流樞紐,在全國物流網絡中發揮關鍵節點、重要平臺和骨干樞紐的作用。
2019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交通運輸部印發《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為科學推進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制定了“頂層設計”。
根據《規劃》,國家物流樞紐分為陸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陸上邊境口岸型等6種類型。依據區域經濟總量、產業空間布局、基礎設施聯通度和人口分布等,統籌考慮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需要,結合“十縱十橫”交通運輸通道和國內物流大通道基本格局,選擇127個具備一定基礎條件的城市作為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規劃建設212個國家物流樞紐,包括41個陸港型、30個港口型、23個空港型、47個生產服務型、55個商貿服務型和16個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
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指向性非常明確,那就是要——
整合存量物流基礎設施資源,更好發揮物流樞紐的規模經濟效應,推動物流組織方式變革,提高物流整體運行效率和現代化水平;
補齊物流基礎設施短板,擴大優質物流服務供給,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全國性物流服務網絡,提升實體經濟活力和競爭力;
更好發揮干線物流通道效能,加快推進要素集聚、資源整合和城鄉空間格局與產業布局重塑,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深化國內國際物流體系聯動協同,促進生產制造、國際貿易和國際物流深度融合,提高國際供應鏈整體競爭力,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加快推動我國產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在新發展格局下,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肩負著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艱巨任務,因而加快布局與建設顯得尤為迫切。
近日發布的《關于做好2020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相關國家物流樞紐要圍繞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支撐“一帶一路”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重大戰略實施,對內系統整合區域內分散的物流資源,提高區域內、跨區域物流活動規模化組織能力和效率,支撐帶動上下游產業集聚發展,推動形成國內統一大市場;
對外銜接主要國際物流通道和干線運力,加強與全球重要物流樞紐、能源與原材料產地、制造業基地、貿易中心等的密切聯系,為推動構建現代流通體系,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3、“青島樞紐”被頻頻賦能
得天獨厚的沿海區位是青島發展物流業的天然優勢。
青島是我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重要節點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主要節點”雙定位城市、“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所在城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和港口門戶城市,在新發展格局中,既是內外循環的“雙節點”城市,又是國內南北、東西大循環的“雙節點”城市。
青島在國家開放發展格局中的角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般重要,與世界的聯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般緊密。10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經濟日報社共同發布中國社科院(財經院)重大成果《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8次報告》。在“全球聯系競爭力排行榜”上,青島排名第8位,僅次于上海、香港、北京、廣州、深圳、杭州、天津。
這背后是青島構建起的全球“聯系網”:在海上,從青島港口延伸出去的170多條海上航線,連接著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個港口,每年“吞吐”超過6億噸貨物和超過2100萬標準箱;在空中,青島機場開通203條定期航線,通航國內97個城市和國際(地區)29個城市,每周航班密度約3600架次,每年運送旅客超過2500萬人,其中出入境客流量超過400萬人次。
因此,青島在國家物流格局中的位置愈發顯要也是水到渠成。在《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中,青島被分別定位為港口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四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是我國類型最全的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之一。
青島這個定位陸續落地。2019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19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工作的通知》,共有23個物流樞紐入選2019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青島被賦予的類型是“生產服務型(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
今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20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工作的通知》,共有22個物流樞紐入選2020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青島獲批“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
至此,青島被賦予的“四型”定位,已經落地“三型”,成為目前全國類型最為完備的國家物流樞紐。
根據方案,青島生產服務型(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選址位于國家級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范圍內,采用“一體兩翼”空間格局(即以青島西海岸新區內的制造產業集聚區為依托主體,以新區內的青島前灣保稅港區和董家口循環經濟示范區為重點區域),打造青島生產服務型(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前灣片區和董家口片區。
青島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直接承載上合組織物流服務功能,是服務上合示范區建設的核心物流基礎設施和先導平臺,是深度融入“一帶一路”、高效落實上合示范區“物流先導、貿易拓展、產能合作、跨境發展、雙園互動”運行模式的現實需要。該物流樞紐由兩個片區組成,分別為上合商貿物流區和膠州灣國際物流區,總占地面積8.75平方公里。
10月24日召開的中共青島市委十二屆八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以更高水平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從人、財、物和營商環境四個維度,找準制約開放的重點、難點、痛點、堵點問題。
其中,在“物”的方面,青島將通過一系列有力措施,讓商貿往來更加自由便利,做大門戶大外貿大平臺,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具體做法就包括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青島應當抓住國家物流樞紐功能疊加的戰略機遇,打造物流大通道,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并以此為實現肩負的國之重任提供支撐,為城市在新一輪競爭中占據有利的位置。
附:2019年、2020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
作者 | 沈默 編輯 | 疾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