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靈毓秀的齊魯大地上,蘊含著豐富的手造產業,種類豐富、品質上乘,如同一座令人目眩的傳統手工藝寶庫。山東的岱青海藍間沉淀著文化,一陶一瓦里都藏著故事,膠東手造更是山東手造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青島貝雕、煙臺銀壺、濰坊風箏、威海大花餑餑、日照黑陶……一方水土養一方風物,膠東地區擁有33家“山東手造·優選100”首批“山東手造”優質單位,一針一線、一釘一鉚都寫滿了膠東文化的傳承,為手造產業注入獨特的靈魂……“膠東手造”從歲月沉淀走來,串聯起文化傳承的針腳,也蘊含著產業發展的新活力。
今天為您帶來““山東手造·青島有禮”-作品說”系列主題報道,一起來感受膠東地區豐富多彩手造作品的魅力。
“山東手造·青島有禮”-作品說|吉紋齋銀壺
“器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想要泡出一壺好茶,離不開一套好器具。人們常常提到的茶具多是由瓷器、紫砂、玻璃等制成,其實“煮水以銀壺為貴,泡茶以銀壺為尊”,銀質器皿也是上佳的選擇。
銀壺是銀器的一種,其制作工藝與銀器密不可分。銀器在中國歷史的發展輝煌且綿長,集實用價值和文化價值于一體,在容器、首飾、宗教用器和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銀器的身影。數千年積累下,銀器鑄造工藝和裝飾工藝精細多樣,銀壺制作工藝多沿襲于此。煙臺海陽老字號“吉紋齋”便以銀壺制作而聞名。


吉紋齋于1909年初創,后銀壺制作一度擱置,直到吉紋齋第四代傳承人姜學齋重拾銀壺制作工藝,于1989年開辦海陽縣吉紋齋工藝品廠,進一步把控銀壺的品質和藝術創作,吉紋齋銀壺再次進入大眾視野。
雖然銀器不再是上層社會專屬,在國內使用更為普遍,但是銀壺是涉及人們入口的器具,與食品安全息息相關,這也是一度限制銀壺發展的因素。吉紋齋從這一處突破,注重銀壺的材料純度,嘗試用純度99.99%的國標一號銀制作銀壺。這一嘗試困難重重,工匠在運用高純度銀制作銀版時極易產生氣泡,影響銀壺的質量。為了解決這一技術難題,吉紋齋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金,經過上百次實驗,終于摸索出經驗,根據純銀加熱液化后的細微形態差別,實時調控溫度,反復排出氣泡。在材質的把控上,吉紋齋銀壺在上交所指定檢驗機構——南京國檢,全線產品通過食品級檢測,重金屬完全未檢出。吉紋齋銀壺的制作工藝自成一派,在傳統銀器制藝的基礎上,融合陰雕、陽雕、剔雕等工藝,形成銀雕工藝,成為吉紋齋一大特色。


吉紋齋在銀壺創作中不斷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營養,在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的儒釋道文化,賦予銀壺實用性與文化性的雙重內涵。其產品銀壺《心經》在2017年在“深圳·金鳳凰”工藝品創新設計大獎賽榮獲金獎;剔雕銀壺《壽山福海》在第十三屆文博會上獲得“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銀壺《上善若水》于2019年在“深圳·金鳳凰”工藝品創新設計大獎賽榮獲銀獎。
吉紋齋對工藝的精益求精,以及工藝美學上的造詣成功在銀器行業打出品牌。1992年吉紋齋錫鑲茶具被國家外交部選為國賓禮品,多次以吉紋齋禮品贈送外國元首及外國友人。1995年“吉紋齋”正式注冊為公司商標。2017年6月,“吉紋齋銀雕工藝”成功申報海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年起,吉紋齋銀壺在故宮展開銷售。此外,吉紋齋積極參與各大展會,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等國家級展會的平臺上向來自全國各地的消費者展示吉紋齋銀壺的魅力。(智慧青島記者 王夢園)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