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靈毓秀的齊魯大地上,蘊含著豐富的手造產業,種類豐富、品質上乘,如同一座令人目眩的傳統手工藝寶庫。山東的岱青海藍間沉淀著文化,一陶一瓦里都藏著故事,膠東手造更是山東手造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青島貝雕、煙臺銀壺、濰坊風箏、威海大花餑餑、日照黑陶……一方水土養一方風物,膠東地區擁有33家“山東手造·優選100”首批“山東手造”優質單位,一針一線、一釘一鉚都寫滿了膠東文化的傳承,為手造產業注入獨特的靈魂……“膠東手造”從歲月沉淀走來,串聯起文化傳承的針腳,也蘊含著產業發展的新活力。
今天為您帶來““山東手造·青島有禮”-產業說”系列主題報道,一起來看膠東手造產業化發展之路。
“山東手造·青島有禮”-產業說|膠東花餑餑
揉面、上色、整型……不到三分鐘,一個活靈活現的小豬花餑餑就做好了。
走進威海長林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花餑餑生產間,撲面而來的是面粉發酵的香氣,工作人員正在操作臺前忙碌,制作著各式各樣的花餑餑。

膠東花餑餑是膠東地區逢年過節常用的面點,又叫面塑或者捏面花,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膠東花餑餑采用純天然的面粉、雞蛋、花生油、白糖、果蔬汁手工制作,營養美味,是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餑餑(饅頭)個頭大、造型美,手藝人通過揉、搓、迭、捻等技藝手法,就能捏出世間萬物、人間百態,頗受人們的青睞。
近年來,當地政府通過政策激勵、組織培訓、線下展銷等模式,利用多方渠道拓寬花餑餑的產業銷路,讓老手藝也能“蒸出”致富路。在威海文登,2021年就制定實施了《關于推進花餑餑產業發展的扶持意見》,這是全國首個專為花餑餑產業“定制”的扶持政策;2022年成立文登花餑餑產業鏈黨建聯盟,搭建起電商銷售中心,對業戶開展直播帶貨、短視頻制作培訓,為花餑餑插上“數字翅膀”,通過“云端”走進千家萬戶。

威海長林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是文登一家專業發展花餑餑產業的企業,同時也是文登花餑餑產業鏈黨建聯盟的“領頭雁”。2022年,威海長林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投資1500萬元建起了6600平方米的10萬級無菌車間,同時引進智慧倉儲,一天出單量可達2萬到3萬單。“搬過來以后,我們的產能日均生產一萬多個花餑餑,比原來的產能提高5-6倍。”公司負責人侯獻芬說。
作為一個四年前就“出圈”的“老網紅”,膠東花餑餑切切實實地“火”過。但怎么留住這份來之不易的流量,讓膠東花餑餑繼續“火”下去,成為當地政府、企業面對的一個新難題。

隨著產能、規模的不斷擴大,政府部門、花餑餑企業在強化品牌上做文章,深耕線上、線下兩個消費市場。線上,企業緊跟時代潮流,積極開展電商直播、銷售培訓,利用電商、微商和直播平臺等,將膠東花餑餑發往全國各地,讓味香色美的花餑餑從農家院走向大市場。線下,政府牽頭建立花餑餑產業園,完善產業鏈條,形成物料采購、產品檢測、冷鏈運輸、文化傳播、技能培訓于一體的集聚發展模式,提升品牌競爭力,推動企業抱團發展。

新技術轉化新產品、提高新產能,市場化、產業化賦能花餑餑產業強勁發展,文化“兩創”再度煥發花餑餑手造蓬勃不息的生命力。逐漸走俏的膠東花餑餑為了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在創新上下了大功夫,融入更多時尚潮流的元素。大棗餑餑出了“迷你版”,“十二生肖”有了“卡通版”,各類造型的“中式蛋糕”,還有玫瑰花形狀的“花束餑餑”……膠東花餑餑緊跟市場需求,變著花樣“上新”,讓非遺文化綻放新式光彩。

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經過近年來的品牌打造、文化宣傳和產品推廣,“膠東花餑餑”已成功獲得國家注冊商標,生產企業已發展到100余家,產品擴展到10大系列200多個品種。膠東花餑餑憑借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淵源,一代代花餑餑技藝傳承者和生產企業們的接力賽跑,讓“花餑餑”逐漸成為膠東地區富民產業、鄉村振興和傳統飲食文化傳承的“金餑餑”。(智慧青島記者 劉爽)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