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鐘靈毓秀的齊魯大地上,蘊含著豐富的手造產業,種類豐富、品質上乘,如同一座令人目眩的傳統手工藝寶庫。山東的岱青海藍間沉淀著文化,一陶一瓦里都藏著故事,膠東手造更是山東手造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青島貝雕、煙臺銀壺、濰坊風箏、威海大花餑餑、日照黑陶……一方水土養一方風物,膠東地區擁有33家“山東手造·優選100”首批“山東手造”優質單位,一針一線、一釘一鉚都寫滿了膠東文化的傳承,為手造產業注入獨特的靈魂……“膠東手造”從歲月沉淀走來,串聯起文化傳承的針腳,也蘊含著產業發展的新活力。
關于“山東手造”,聽聽大咖們怎么說。
本期我們采訪到的是青島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朱宏軒,聽他講述對于膠東手造以及手造文化產業的見解。
朱宏軒
青島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青島市手工藝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寶鋼獎”全國優秀教師、山東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產品設計國家級一流專業負責人。
河流是文明的搖籃,大沽河是膠東半島最大河流,也是青島的“母親河”。從煙臺的招遠市阜山鎮阜山西麓偏西方向,全長179.9公里,流經青島的萊西、平度、即墨、膠州、城陽,從上合示范區附近流入膠州灣,一條大沽河貫穿了膠東大部分地區,膠東歷史與東夷在這里起源。
2018年,朱宏軒主持進行青島市雙百調研項目“城鎮化背景下大沽河流域傳統手工業技藝產業調查及發展對策研究”;2021年,其主持了山東省人文社科項目“文化傳承與創新視閾下大沽河流域傳統手工技藝信息可視化研究”。通過對大沽河流域的文化研究和手造產業調查,對“膠東手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與研究。

“膠東手造”作為山東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底蘊深厚,藝術特色鮮明。其具有鮮明的民俗特征、精湛的手工技藝和豐富的文化,是“山東手造”不可或缺的“海岸明珠”。“在近些年對傳統手工業技藝的深入調查研究中,膠東地區具有獨特的區域文化優勢,但其又缺乏現代化科技整合提升,信息數據的整合、表現和普及形式單一陳舊,影響力和感染力還可以進一步發揮。”朱宏軒說。
針對“膠東手造”的保護與傳承,朱宏軒認為可以從信息可視化原則和依據入手,從技藝中的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兩個方面開展研究。從“膠東手造”代表性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譜系、材料、工藝過程、工具、形態等部分對其進行組織,擬構建傳統手工技藝信息可視化的內容和框架范本。以一種更為直觀的信息展示方式,提升“膠東手造”信息的傳播度、辨識度和文化傳承交流程度,讓人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膠東手造”的信息內涵,同時為相關學者的研究、政府決策、技藝傳承、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提供一種全新的信息解讀方式。

在手造產業市場競爭力和知名度的提升上,要有創新,需要重新去挖掘和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要素,并結合現代設計手段和生產方式進行創新設計,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更新手造產業的新鮮血液,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在產品設計開發過程中,要凸顯地域手造特色,提升產品質量,融入現代服務設計和營銷管理等手段。打造品牌形象,包括獨特的品牌故事、價值觀和品牌理念。通過品牌營銷和宣傳活動來提高品牌知名度,例如社交媒體營銷、參加展覽和市集等。不僅如此,在手造產業的生產模式和體制也應創新,甚至可以建立包括產學研政在內的互動模式。
未來,要實現手造產業、手造傳承創新和文化兩創更好的發展,可以對“膠東手造”地域特征及生存現狀進行整理研究,探求技藝背后更深層次的問題,闡述其與經濟、文化、社會等一系列問題的復雜聯系,探討從“文化認同與自覺——文化保護與傳承——文化開發與利用——文化重構與創新”的傳統技藝保護和傳承的多維體系建構。遵循對“膠東手造”進行“保護——傳承——推廣——創新”的邏輯思路,創作更加有效傳播和創新發展的模式和路徑。(智慧青島 劉爽)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