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論文寫在救治疑難患兒的手術臺上,把科研做在改善人類健康飲食的餐桌上?!?/p>
說這句話時,董蒨的語調鏗鏘有力,面帶自豪與自信的微笑。他說,這也是對自己從事醫療行業半輩子的總結,在早報記者看來,這就是 “大醫精誠 生命至上”的詮釋。
9月23日,早報記者專訪了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院長、山東省數字醫學與計算機輔助手術重點實驗室主任、青島大學數字醫學與計算機輔助手術研究院院長董蒨教授,聽他講述“數字醫學”的創新和應用。

國家科技進步獎的驕傲
從步入位于青島大學校園內的科研實驗室開始,董蒨就一路講解著他領銜開發的 “小兒肝膽胰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包括“海信CAS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和“海信SID外科智能顯示系統”。在實驗室里,董蒨對著屏幕隔空揮舞雙手,屏幕上展現出一個人類肝臟立體模型,并且隨著他手動作的變化,立體模型也在轉動、放大、縮小等自由切換著。“這是把一名患者近千張原始二維CT圖像自動轉換成三維圖像,建立虛擬立體的‘數字肝臟’,讓醫生在手術前清晰觀察病變、血管、臟器的關系,從而為確定最佳手術方案實現精準導航。 ”董蒨介紹,而且在手術過程中,醫生只需要對著屏幕揮揮手,就可以利用手勢操控數字肝臟旋轉,從不同角度查看患者的臟器情況,判斷手術操作路徑,保證操作環境無菌無污染。
通過董蒨的講述,這套系統和傳統的CT雖然看來同屬一個門類,但看傳統CT只能是二維畫面,需要醫生在腦子里憑經驗來猜測立體構架,而有了這套系統,就不用再靠猜測,它能直接精準構架呈現出立體模型?!斑@些只是我們團隊科研成果的基礎,近兩年更多延伸應用也開始被投入使用。 ”董蒨介紹,在青大附院的多個臨床科室,基于這一成果平臺,拓展到醫學各領域的產品也正在不斷出新。此外,這一成果也在全國120多家大型的醫院推廣應用,從小兒肝膽外科拓展到其他臟器外科,從孩子拓展到成人,精準輔助完成手術已達上萬例。并且聯合全國20家大學附屬醫院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人類肝臟數據庫平臺。
今年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董蒨作為首位完成人,青大附院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成果 “基于小兒肝膽胰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研發、臨床應用及產業化”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對董蒨來說,除了每次在手術臺上成功挽回生命的欣喜外,這個獎項的獲得是他最大的幸福。
外科手術臺上的“不平靜”
在董蒨對記者的講述里,時間回到了7年前。 “一名4歲的小女孩被一輛面包車碾軋腹部,肝臟破裂,生命危在旦夕。孩子的腹腔大量積血,一開腹血液直接噴射到了天花板上,而手術前常規的CT檢查根本無法全面展示孩子的傷情,甚至看不出具體損傷部位?!倍`指著屏幕上的資料照片感慨,作為主刀醫生,當時只能試探性地進行手術,整個手術中每操作一步都會遇到新的問題。他當時就在手術臺上想,如果在手術前對這個孩子的所有情況都了如指掌,這個手術就不會如此艱難。讓人欣慰的是,經歷了艱難的手術過程,董蒨最終把這個孩子從死神手里搶了回來。
“以后再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這次雖然手術成功,但不能保證以后同類情況還能成功。 ”董蒨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成了他想得最多的事。正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的到訪給董蒨帶來了希望,兩人的交流很簡單,幾個小問題的碰撞就結束,就如高手之間的過招,英雄所見略同。
青大附院的醫療團隊與海信的計算機團隊馬上搬到了一起辦公。董蒨作為總負責人,帶領他們經過兩年多的科研攻關,海信CAS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和海信SID外科智能顯示系統誕生了,并且兩項技術均屬于國際首創。正是在這個科研成果在青大附院臨床應用后,董蒨再一次遇到和7年前車禍女孩同樣情況的一名患者,這一次,15分鐘內患者的三維建模就傳到了手術室,精準的手術規劃后,董蒨胸有成竹地拿起手術刀直奔主題。
對于這一科研成果,董蒨的評價是“完美”。他說,甚至在技術攻關的同時,他們團隊還意外“不務正業”地開發出了副產品,一種健康食品——祛毒豬肝。在研發過程里,醫生與工程師要經常拿新鮮豬肝做研究,他們想到:肝臟雖是解毒器官,但新鮮肝臟里有一些還沒來得及解的毒,最后被吃到人體內是有風險的。
董蒨說,在普通的食品領域,給豬肝祛毒可能是難題,但在他們來說,這只是一個延展課題,由此問題入手,董蒨團隊經過研究、實驗,創造了生鮮豬肝外科手段祛毒方法,能有效解決目前豬肝食品中的殘留毒素問題,并且在保證安全無毒的前提下,改善豬肝食用口感,提升營養程度。這一成果已獲得了中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等12個國家的共26項發明專利,目前已有效成果市場轉化,“青英董氏祛毒豬肝”系列產品已在市場有售。
從中國走向世界的“數字醫療”
今年9月15日,位于美國芝加哥的全球最頂尖的機器人外科創新與培訓中心——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外科手術創新和培訓實驗室舉行開幕儀式,董蒨也受邀參加。因為疫情原因,他帶領團隊通過線上方式參加了這個活動?!八麄兓ㄥX購買了我們這套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設備,引進至這世界一流的培訓中心,與全球最頂尖的達芬奇外科手術機器人一起成為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來培訓全世界的頂端醫生。通過我們的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提供精準的三維重建,達芬奇機器人與三維重建結合應用,能使主刀醫生更準確把握操作距離、辨認解剖結構,提升手術精確度?!敝钢笃聊簧系囊曨l資料,董蒨滿臉自豪地說,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他早年曾留學日本,當時深刻見識到國內外行業技術的差距,也是在那時候起,他就有了為祖國的強大而奮斗的決心。
“如今咱們也能揚眉吐氣了,讓世界業內頂尖機構用上中國制造。 ”董蒨介紹,早在2017年,他就曾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世界機器人外科大會上演講,介紹CAS的臨床應用等技術,2019年,數字醫學團隊與海信醫療共同研發的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和數字化手術室產品,就受到了全球矚目。這家機構的負責人評價,該產品延伸到肝臟外科手術導航的研究內容,是外科手術導航非常前沿的研究方向,通過術前三維重建和達芬奇機器人進行深度融合開發。
“數字醫學”新型手術是產學研合作的重大成果,也代表了未來醫學趨勢。雖然出身于小兒肝膽,但董蒨對未來的暢想絕不會止步于小兒肝膽。他說,希望創新領域是從肝膽拓展到全身器官,從孩子拓展到成人,讓所有人群都能受益。

對話 / “拯救生命讓我感到幸福”
記者:是什么讓你選擇了做醫生?
董蒨:在我出生前,母親懷孕期就做了一次腫瘤切除手術,那時候醫療技術還不是那么發達,當時面就臨著保母親還是保孩子的問題,但在青大附院醫生的努力下,母親和我都保住了,所以我就立志學醫,并且留在青大附院做醫生。
記者:對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你有什么感觸?
董蒨:我用我的研究成果拿到了獎勵,也挽救了很多孩子及成人的生命,也有很多人使用我的研究成果去拯救患者生命,這都是讓我感到幸福的事情。此外,我們和海信一起關注數字醫療領域,也算給大家蹚出一條產學研合作的路子。
記者:未來的科研方向你有什么規劃?
董蒨:科研是醫院永久的主題,醫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是不能僅憑單個醫生、某家醫院、一個技術團隊實現的,需要產學研多方克服各自短板,合作研發。今年9月24日,我們青大附院副院長牛海濤帶領手術團隊,通過5G網絡遠程控制貴州安順西秀區人民醫院手術室里的機器人,成功為身處近3000公里外的膀胱癌患者實施膀胱根治性切除手術。這是我們科研項目的又一個里程碑,這種新型手術是產學研合作的重大成果,也代表了未來醫學趨勢。(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孫啟孟 楊健 徐小欽)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