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8日訊 城市更新建設惠及千家萬戶,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近年來,西海岸新區以實施城市更新建設為抓手,在供水、供熱、停車等民生領域開足馬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加快補齊城市發展短板,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

農村飲水設施改造提升三期工程進場施工,未來將保障41萬村鎮居民飲水安全;幸福小鎮供熱一次網工程已完成總工程量35%,全力保障1.1萬居民的供熱需求;中德生態園(團結路)停車場項目計劃本月完成主體結構施工、年底前完工,緩解園區企業停車難問題……西海岸新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城市更新建設,以城市更新速度提升民生幸福“溫度”。
農村智慧供水 讓群眾喝上放心水
近日,作為西海岸新區城鄉供水一體化三年行動項目、區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重點項目的農村飲水設施改造提升三期工程迎來了新進展。
“目前,項目前期手續已辦理完成,并已進場施工。在現場施工方面,大場鎮、海青鎮、寶山鎮等鎮已改造供水管道4.67公里,其余村鎮正加快清場進度。”項目負責人李文劍告訴觀海新聞記者,該項目由青島西海岸公用事業集團自籌2.5億元實施建設,預計2024年下半年完工。
據李文劍介紹,該項目主要建設內容是對海青駐地供水管網與大場駐地供水管網等8處農村規模化管網進行互聯互通;對寶山鎮柳家屯村、傅家屯村等58個村規模化管網延伸覆蓋;對范家洼村等312個規模化管網覆蓋村莊更換村頭總表以及各鎮現狀損毀的規模化管網進行維修翻建等。
該項目的一大亮點是組織實施了農村規模化水廠改造,對農村供水管網、設備設施進行改造提升和水源地保護。同時,建設“從水源地到水龍頭”全過程水質檢測化驗室,保障41萬村鎮居民飲水安全。
農村飲水,建設是基礎,管理、運行是重點。為此,西海岸新區建立了集遠程調度、水質監測預警、管網地理信息、安全管理、遠傳抄表、管網巡檢等為一體的農村供水智慧化、標準化管控體系,通過運用大數據手段,對供、用水數據進行收集、分析、處理,實現了農村供水由傳統保障型向智慧服務型轉變,讓群眾喝上了安全、放心的“智慧”好水。
供熱管網升級 形成“一網多源”格局
在幸福小鎮供熱一次網工程現場的圍擋內,火花四濺,工人們正嫻熟地對供熱管道進行焊接、打磨。不遠處,一臺挖掘機正揮舞著“長臂”緊張作業,供熱配套工程在如火如荼進行中。
記者了解到,幸福小鎮-島外九社區作為青島市規模最大的棚戶區,于2022年建設完工并投入使用,隨著大量安置房和新建地產項目的投入使用,供熱需求急劇增長。為進一步提升社區供熱的安全性、穩定性,公用事業集團迅速行動,于2023年初組織開展實施幸福小鎮供熱一次網工程。項目總投資超過1.6億元,擬從黃河路、團結路敷設供熱管道至幸福小鎮片區,全長總計約6公里。
“目前,該項目已完成總工程量35%,比原定工期提前30天左右,實現了項目施工階段的再突破。”項目負責人楊越告訴記者,項目建成后將滿足安置區內超過1.1萬居民的供熱需求。
更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通過對余熱重復利用,后期可實現年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近900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量456噸,減少煙(粉)塵排放量約219噸,對推動青島能源結構轉型、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無獨有偶,同樣由公用事業集團組織建設的青鋼余熱綜合利用項目建成后,董家口和泊里鎮區域的居民冬季采暖將通過集中供熱解決,可減少當地鍋爐房的建設,節約土地、煤、氣、水、電等資源,能夠有力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據悉,該項目起點為青特鋼供熱首站,管道頂管穿越橫河后沿橫河東側綠化帶敷設至濱海大道,再沿濱海大道北側綠化帶敷設至港潤大道,與港潤大道DN1400的華能長輸管網連接。
隨著一個個供熱項目的實施,以及熱源管網聯通、青鋼余熱和靜脈產業園清潔熱源的接入,西海岸新區正逐步構建形成“一網多源”的供熱管網運行新格局。
緩解停車難題 新增300個停車位
在中德生態園,人流車流比較集中,且周邊工業園區通勤車、班車、貨車較多,亂停、占道等現象屢屢發生。“有的時候出去辦事回來晚了,找不到公共停車位車只能停在路邊,小剮小蹭時有發生,希望這個停車場可以早日完工。”在中德生態園工作的市民王先生說。
王先生口中的停車場就是中德生態園(團結路)停車場項目。該項目由公用事業集團負責自籌資金組織建設,項目占地9049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392.55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積4524.06平方米,提供小型車位300個(充電車位40個)。
“項目建成后有利于完善周邊公共服務體系、解決園區企業停車問題,是提升城市品質、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措施。”項目負責人李沛剛說,項目計劃本月完成主體結構施工,年底前完工。
下一步,西海岸新區將繼續堅持以民生為根本、民意為導向,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推進各個民生項目建設,推動城市提質升級,讓更多市民享受到更優質的配套服務,切實把民生實事做好、做到位、做到群眾心坎上。(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賈臻)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