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由青島錦繡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辦的“‘錦繡非遺’染藝系統課程研修班”(以下簡稱“研修班”)開班儀式在青島大學圖書館舉行。青島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青島錦繡非遺研究中心主任侍錦作為研修班主辦人進行開場發言,青島市市南區文化館館長董婷受邀出席致辭,來自青島各大高校、企業的10名學員參加了開班儀式。

本次研修班特邀國內知名民間藝術家、青舍染藝工作室創始人、國家藝術基金導師張湜進行主講,開展為期10天的研培教學活動。研修課程將采用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相結合的方式,過程涵蓋基礎理論、技能實訓、實地考察、作品匯展等。課程內容主要圍繞扎染技術的定義與方法論、藍染+扎染的基本技術方法與原理、構建技術推演思維模式、鑒賞國內外優秀的扎染作品等進行展開,提高學員們在文化藝術、工藝技術、產品開發設計等方面的能力。

作為研修班的班長同樣也是青島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彭衛麗告訴記者,“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經常充電、精進,提高,這樣才能把前沿的知識輸出給學生。張湜老師的課程在業界贊譽度很高,一直關注,今天終于有機會能學習到了。”;來自事兒紡織企業的設計師祝阿冬表示“本次研修班的課程設置非常好,有助于我深入系統地了解各種染色工藝,填補專業知識空白及提升專業度,能更順暢地進行產品開發,非常期待接下來10天的學習”。

開班儀式上,青島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青島錦繡非遺研究中心主任侍錦表示,“本次錦繡非遺染藝研究性學習開班,將深入系統開啟非遺研究性學習班,做好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常態化宣傳、交流和體驗活動。全面探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扎根社區推進非遺的活態傳承與傳播,打造好‘五個一’社區非遺傳承新范式”。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自2021年,國家提出“非遺在社區”這一新的非遺保護模式后,在非遺保護傳承中就越來越看重其給當下和未來居民生活帶來的變化,通過“在”社區,讓非遺被關注、被看見、被觸摸,“非遺在社區”打開了更多非遺“復興”的想象空間。“大多數傳統文化的沒落和消逝有時候并非源于‘不需要’,而是‘看不到’,我們無論是做非遺的研學社還是研修班,都是希望以一種更開放的視角創造條件,讓非遺進入生活、扎根群眾,只有在生活中呈現才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傳播。”侍錦說。

現如今,錦繡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正努力探索與實踐非遺在社區的新路徑,創新非遺在社區運行機制,致力于打造非遺在社區的文化生態,建立社區非遺活動品牌化。做到處處看得見,人人都知道,家家都參與的非遺在社區的長效傳承機制,讓非遺更好地融入群眾美好生活。(智慧青島 劉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