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錦千帆起,扎染萬彩紛”,8月21日,由青島錦繡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辦的“‘錦繡非遺’染藝系統課程研修班”(以下簡稱“研修班”),為期10天的研培教學活動圓滿結束。

本次研修班特邀國內知名民間藝術家、青舍染藝工作室創始人、國家藝術基金導師張湜進行主講,研修課程采用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相結合的方式,過程涵蓋基礎理論、技能實訓、實地考察、作品匯展等。課程內容主要圍繞扎染技術的定義與方法論、藍染+扎染的基本技術方法與原理、構建技術推演思維模式、鑒賞國內外優秀的扎染作品等進行展開,提高學員們在文化藝術、工藝技術、產品開發設計等方面的能力。

青島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同時擔任本次研修班班長的彭衛麗告訴記者,“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經常充電、精進,提高,這樣才能把前沿的知識輸出給學生。張湜老師的課程在業界贊譽度很高,一直關注,今天終于有機會能學習到了”。

青島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青島錦繡非遺研究中心主任侍錦表示,“深入系統開啟非遺研究性學習班,做好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常態化宣傳、交流和體驗活動。全面探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扎根社區推進非遺的活態傳承與傳播,打造好‘五個一’社區非遺傳承新范式”。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自2021年,國家提出“非遺在社區”這一新的非遺保護模式后,在非遺保護傳承中就越來越看重其給當下和未來居民生活帶來的變化,通過“在”社區,讓非遺被關注、被看見、被觸摸,“非遺在社區”打開了更多非遺“復興”的想象空間。“大多數傳統文化的沒落和消逝有時候并非源于‘不需要’,而是‘看不到’,我們無論是做非遺的研學社還是研修班,都是希望以一種更開放的視角創造條件,讓非遺進入生活、扎根群眾,只有在生活中呈現才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傳播。”侍錦說。(記者 劉漢鋒 陳海芹 徐揚)
責任編輯:張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