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城陽區緊緊圍繞“深化作風能力優化營商環境”這一主線,以服務大局為核心,以優化“六個環境”為目標,以提升市場主體獲得感為導向,走下去扎實開展上門服務活動,推動市場主體量質齊升,為經濟恢復和產業升級提供強勁動力。
上半年,城陽區新增市場主體2.65萬戶,同比增長7.82%,新增企業主體8953戶,同比增長8.06%,增長率位居全市第二;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達1700家,高新技術企業新申報573家,數量均列全市第一;新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17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04家,數量均居全市第一。
上門幫辦+改革,全方位優化讓市場主體“活起來”
堅持從細處著手、實處著力,開展“三辦”服務,降低企業辦事成本,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一是服務“上門辦”。在審批、人社等重點部門開展“審批服務走下去”主題月活動,建立服務企業樣本庫和項目庫,通過采用“1+1+N”模式配置“走下去”服務隊伍,1名領導班子成員“破”堵點,1名科室負責人“解”難題,N名業務人員“跟”服務,確保企業問題及時高效解決。上半年,通過優化審批流程等方式解決堵點難點問題33個。
二是用情“貼心辦”。組建“金牌團隊”實現重大項目審批幫辦全鏈條覆蓋,形成從成立項目公司到涉企經營許可證照發放的一條龍服務。目前,城陽區41個省市重點項目已辦理施工許可39個,辦理率95.1%。開通“農業事務小助理”等12個服務企業微信號、小程序,提供許可事項政策答疑、線上導辦等服務。延伸幫辦服務,設立2個產業園區政務服務e大廳,實現50余項涉企審批事項園內辦、一窗辦、自助辦。
三是推進“即時辦”。圍繞減少企業辦事時間成本,試點流程再造“三項改革”。即社會組織“一網通辦”改革,實現社會團體登記“全流程電子化”,重復信息填報減少60%以上;校車使用許可審批全流程數字化審批服務改革,實現校車使用許可業務網上申報全程“不見面”;工程建設項目全鏈條告知承諾制改革,將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類建設項目審批時限(從立項到竣工驗收備案)分別壓縮至50和29個工作日以內,開工時間平均壓縮至35天以內。
上門扶持+搭臺,深層次賦能讓市場主體“強起來”
加強政企溝通跟蹤服務,充分釋放惠企政策效能,搭建平臺加速產業發展,最大程度賦能企業成長。一是暢通溝通渠道靠上服務。建立“一企一專員”服務體系,在全區136家骨干企業中各明確一名服務專員,完善企業訴求快速響應。舉辦“企業家進機關”和“科長大講堂”雙向交流活動,先后邀請12位企業家走進機關進行授課,安排科室負責人走進企業開展“科長進企業大講堂”活動20次。
二是釋放政策紅利暖企賦能。更新升級2023年涉企政策匯編,制作發放《惠企政策一本通》和《惠企保障卡》8000余冊。持續強化政策宣貫,組織“暖企賦能”小分隊開展政策進企業、進園區、進協會等政策宣貫專題活動40余場次,惠及企業1000余家次,累計爭取各類獎補資金1.6億元,惠及企業132家,扶持政策、獎補額度均居全市前列。
三是搭建平臺助力產業發展。開發建設“誠i企”采銷互聯平臺,定期開展產品發布和供需對接活動,帶著企業找訂單、拓市場。組織舉辦中國國際預制菜產業發展大會等擴大產業規模,賦能企業“朋友圈”擴容。2023年上半年,已組織舉辦供需對接活動15場次,通過平臺發布產品供需信息1123條,11對企業達成供需意向,協議交易額達2.7億元。
上門體檢+柔性執法,多維度護航讓市場主體“暖起來”
優化涉企糾紛訟前調解模式,開展“法治體檢”“柔性執法”等專項活動,打造既有力度又有溫度的“興商護商”法治環境。一是擦亮“法護營商”品牌。為減輕企業訴訟負擔,制定《推進民營經濟領域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實施意見》,聘用25名商會糾紛調解員和6名律師顧問,實施“商會調解”+“司法確認”涉企糾紛調解模式,打造“和事佬”服務品牌。上半年,化解商事糾紛200余起,指導幫助15家失信企業重塑信用。
二是探索開展“診斷試”執法。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組織第三方安全服務機構對轄區內362家企業的安全管理工作進行“安全體檢”,開出“一企一良方”。目前已發現處置問題766個,指導培訓企業作業人員697人,保障企業穩健發展。
三是創新開展企業監督執法。為規范公正執法,承接了青島市涉企陽光監督改革試點任務。在全區設立70個行政執法監督聯系點,涵蓋全區14個行業,組織特邀行政執法監督員、執法單位法律顧問到執法一線開展監督。(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偉 通訊員 陳曉俊)
責任編輯:劉錕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