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5日訊 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聯合東營市政府,依托中國科學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開展互花米草入侵機制與治理技術科研攻關及工程示范,治理效果顯著。日前,該項成果被評估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市海洋發展局副局長王曉訓帶隊赴東營市考察學習互花米草生態治理項目。
互花米草,源產北美大西洋沿岸,具有極強的耐鹽、耐淹和繁殖能力。1979年,互花米草作為固岸護坡植物被引種到山東沿海,但近年來,互花米草呈爆發式擴張,從“幫手”變成了“害草”。互花米草在低中潮灘形成“生物堤壩”,阻塞航道的同時,影響著海水交換能力。連片的互花米草是“綠色沙漠”,嚴重擠占本土原生物種,威脅生物多樣性。
經4年科研攻關,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科研團隊摸清了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互花米草的分布現狀與入侵機制,提出灘涂海拔高度是互花米草向陸地擴張的主要限制因素。種子的有性繁殖在遠距離擴散中起主要作用,而新入侵的孤立互花米草斑塊主要依靠根莖的無性繁殖擴展。
中科院黃河三角洲站站長韓廣軒在示范區介紹互花米草情況。
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中科院黃河三角洲站站長韓廣軒介紹,互花米草有性繁殖時由海向陸,種子入侵速率可達100~180米/年。無性繁殖時,互花米草通過斑塊擴張,速率約1.5米/年。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的互花米草自2010年進入爆發期以來,至2020年面積增長了8.3倍,達5500公頃。
在弄清分布現狀與入侵機制的基礎上,科研團隊探索建立了不同潮灘位的互花米草治理關鍵技術體系。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謝寶華介紹,針對高潮灘、中潮灘和低潮灘3種生境的互花米草,可以分別采用貼地刈割、“刈割+梯田式圍淹” 和“刈割+翻耕”等治理方法。該技術體系以物理防治為主,不僅綜合治理成本低、對環境擾動小,而且能夠有效實現“斬草除根”,不同方法的一次性滅草效果均超過90%,是我國北方地區最成功的治理技術。
黃海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耿沛華告訴觀海新聞記者,該科研團隊研發了潮間帶簡易高效的生態圍堰工程技術,并開展機械化工程治理實踐,在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建立了100畝互花米草治理示范區,推廣治理面積2000畝。連續4年的跟蹤監測表明,示范區內沒有再出現互花米草,本土海草開始自然恢復。
據了解,依托該技術模式,今年5月,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批山東省互花米草治理項目,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承擔了該項目的技術規程編制工作,并編制了《東營市互花米草治理方案》,參與編制了《山東省互花米草防治實施方案》,為全省互花米草防治攻堅戰和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了科技支撐作用。
《山東省互花米草防治實施方案》明確,經過三年治理,全省存量互花米草基本消除、互花米草擴散態勢得到基本遏制、綜合防治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到2022年,全省互花米草治理面積達到2019年分布面積的90%(5763公頃)以上。
為貫徹落實《實施方案》,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牽頭制定印發《青島市互花米草防治實施方案 》,明確全市互花米草“三年消除期”。近日,市海洋發展局副局長王曉訓帶隊赴東營市考察學習互花米草生態治理項目,將依托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在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的成功治理經驗,加強溝通合作,因地制宜在青島濱海濕地全面開展互花米草生態治理。
據了解,青島市互花米草主要分布在膠州灣和丁字灣。1989年時膠州灣已有7.82公頃互花米草,2009年丁字灣出現互花米草時面積為2.33公頃。隨著2013年青島互花米草呈爆發式擴張,2019年膠州灣和丁字灣的分布面積分別達588.6和389.2公頃。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青島市互花米草面積為1218.17公頃,若不進行治理,將每年以80%的增長速度擴張。(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