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29日訊 以糖原含量為目標性狀,經10余年研發,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培育出的長牡蠣“海蠣1號”通過農業農村部審定,成為2020年度全國14個水產新品種之一。
據“海蠣1號”研發團隊負責人之一、海洋所研究員李莉介紹,作為生物含有的三大營養物質之一,糖原不僅與牡蠣的肥滿度密切相關,而且還是牡蠣鮮味的主要呈味物質,直接影響著消費者對“蠣味”的口感。長牡蠣“海蠣1號”具有糖原含量高等顯著優點,有望開發成營養品質特色產品,進軍牡蠣高端市場。
李莉告訴觀海新聞記者,牡蠣的糖原含量等品質性狀缺乏活體檢測技術,且其含量極易受養殖環境、季節及生理狀態等因素的影響。因此,糖原等品質性狀的改良一直是國際牡蠣育種研究的難點。目前想要了解一只特定牡蠣的糖原含量,就必須在牡蠣死后才能進行測定,但這種方式測定糖原會影響牡蠣繁育。
為了深入了解牡蠣的糖原含量等經濟性狀以進行遺傳改良,海洋所在2010年完成對牡蠣的全基因組測序后,又對牡蠣野生種質進行了重測序和同質化馴養,開展了糖原含量性狀的遺傳解析。同時,通過糖原含量與基因組變異位點的關聯分析,開發了糖原含量相關的高效分子標記和分子育種模塊。“海蠣1號”研發團隊成員叢日浩介紹說,所謂分子育種,就是在育種前對牡蠣的基因進行檢測,只需要獲取牡蠣的少量組織,然后通過基因組DNA檢測,就可以挑選出具有潛在高糖原含量的個體,從而作為親本進行后代繁育。
據介紹,研發團隊利用河北樂亭的野生種質牡蠣為基礎群體,以糖原含量為目標性狀,采用基因模塊輔助選育技術結合家系選育培育而成的長牡蠣“海蠣1號”,經過測試發現,與未經選育的長牡蠣相比,10-11月齡的成貝糖原含量(干樣)平均提高25.4%,可在黃海和渤海進行人工養殖。李莉表示,盡管我國的牡蠣養殖規模和產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首位,占我國海水養殖產量的四分之一,但我國牡蠣產業存在高端產品匱乏、國際市場占比較低等問題。“海蠣1號”的產品質量可與國外著名品牌媲美,顯著提升了我國牡蠣的產品品質,市場價值潛力巨大。該品種的示范推廣養殖將帶動我國牡蠣產業從產量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