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9日訊 日前,一場特別的離婚訴訟調解在平度某醫院的病床前進行,與一般離婚案件中夫妻雙方心灰意冷、反目成仇不同,整個調解過程順利而感人。
11月3日,平度法院舊店法庭受理了一起看似普通的離婚案件,在與當事人溝通后,承辦法官發現該案并不如訴狀中寫的那樣“普通”,這一起離婚案件背后是一個家庭的共同抉擇,也是一場親情的守候與付出。
孫某與尉某經自由戀愛于2013年登記結婚,次年生育一女。天有不測風云,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在2018年遭遇了命運的轉折。這年開始,孫某罹患重病,開始長期住院臥床。隨著病情惡化,孫某逐漸失去自主行動能力,耳朵也不能聽到聲音,妻子尉某一直照料陪伴。為了尉某和女兒以后的生活考慮,孫某主動提出并說服尉某解除婚姻關系,但因身體原因無法親自去民政部門辦理離婚登記。經一家人共同協商,由尉某訴請法院解決困境。

鑒于當事人的特殊情況,承辦法官同當事人協商確定在孫某住院的病房進行案件調解。考慮到孫某已無法聽到聲音,承辦法官還提前為孫某準備了一份書面的問卷。病房內,孫某躺在病床上,其妻子尉某、父母與女兒都圍在身旁。經與主治醫生溝通得知,孫某雖受病情影響而失聰,但意識清楚,承辦法官遂通過書寫方式與其溝通。經承辦法官再三確認,孫某表示堅持與尉某解除婚姻關系,同意女兒由尉某撫養,未還完房貸的房子也歸尉某所有。尉某也承諾,雖然二人在法律上解除了婚姻關系,但依然會像以前一樣照顧孫某和孩子。孫某的父母在一旁也同意兒子與兒媳離婚,并表示這一決定是一家人共同商議作出的,是為了兒媳和孫女的未來考慮,希望他們以后有更好的生活。雙方在調解協議上簽完字后,這一家人懸著的心也有了著落,蒙在這一家人眼前的困境也迎刃而解。
鄉村“小案”的背后,不僅關乎法理的公正,還關乎群眾急難愁盼,不僅要“事了”,更要“人和”。平度法院將庭審搬到田間地頭、社區鄉村,搬到爭議現場,搬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為行動不便、生病在床的當事人現場調解,打通司法為民的“最后一公里”,讓司法更加便利人民、貼近群眾。(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戴謙 通訊員 劉春莉)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