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久久久91,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www,黄色三集片,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日本欧美在线观看视频,av久久久久久

打卡紡織谷,探秘老廠房!晚報小記者探尋島城“母親工業”根脈

屹立近百年的水塔見證了一個行業的變遷,歷經風雨的打包機穿越時代更迭,紡織博物館、纖維科技館蘊藏了關于紡織的歷史和奧秘……作為工業文化的新地標,青島紡織谷猶如一座寶藏。日前,青島晚報的小記者們研學紡織谷,在紡織博物館、纖維科技館館長王雷專業生動的講解中,小記者們如同坐上時光機,穿越“網紅”打卡地,領略傳統與現代交互碰撞、兼容并蓄的獨特魅力。


工業遺址“三寶”開眼界

“當我們進入園區,就等于進入了博物館。你們猜猜紡織谷這處始建于1934年的工業遺址,到底藏了多少好東西?”伴隨著王雷的提問,小記者們迅速集結完畢,正式開啟了紡織谷之旅。

一進入紡織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園區最高建筑水塔。據王雷介紹,水塔高22.8米,始建于1934年。水塔渾身被爬墻虎裹了個嚴實,秋風拂過,深紅色的樹葉一陣婆娑,動人的姿態引得小記者們目不轉睛。“哪位小記者演示一下,男子漢是怎樣站立的?”在王雷的引導下,小男生們紛紛昂首挺胸,像極了水塔的“站姿”,充滿歷史感的水塔瞬間有了生命的律動。隨后,小記者們又見到了一棵粗壯的金桂樹,盡管已過鼎盛花期,但仍隱隱飄散出一縷縷桂香,沁人心脾。聽說這棵樹已經有153歲后,小記者們紛紛開啟拍照模式,一陣閃光燈賦予金桂樹又一高光時刻。

繼續往園區深處探訪,小記者們又見識到另一件“鎮園之寶”——打包機。王磊告訴小記者們,盡管打包機看起來體型不大,卻重達19.2噸,“足足有四五頭大象那么重”,形象的比喻令小記者發出一陣驚呼。



紡織博物館探訪“母親工業”

作為島城紡織歷史的見證者,青島紡織博物館依托廠房舊址而建,內藏千余件藏品,每一臺設備,每一根立柱,甚至每一個鉚釘,都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產業積淀。從小記者們跟隨王雷進入博物館的那一刻起,一張擘畫島城紡織業百年發展史的恢弘畫卷便在小記者面前徐徐展開。

“紡織廠房坐南朝北,屋頂采用鋸齒式的拼接,窗戶朝北開,既保證了最大的采光度,又利于控制車間溫度,同時在視覺上也便于工作。”“車間的每根立柱都使用4根工字鋼借助熱卯工藝焊接的,歷經80多年,依然緊固如初,現在這種工藝已經失傳了”……作為館長,王雷如數家珍地介紹著博物館中的一景一物,而通過他的講解,小記者們也真正了解到曾經提供了青島75%的稅收并帶動本地經濟跨越式發展的紡織業,為何會被稱之為“母親工業”。

“我姥姥有時候在家也講她上班時候的故事,那些畫面光憑講真是想象不到。”小記者柳欣恬的姥姥干了一輩子的紡織工作,她說自己參觀了紡織博物館,才意識到姥姥當時工作的辛苦。



纖維科技館寓教于樂

“芝麻開門!”隨著小記者們齊聲念動“咒語”,纖維科技館的大門轟然而開。栩栩如生的恐龍,憨態可掬的小熊,以及造型逼真的巨石等,將科技館裝點的猶如一個小型游樂園,在這里,傳統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煥發出勃勃生機,紡織業轉型升級的歷史使命躍動而生。

博拉粘膠、抗紫外線天絲、牛奶粘膠、富硒纖維、銅氨……明明看起來都是一團白色纖維,卻是用完全不同的材料制成,這令小記者們大呼神奇。在經過王雷的同意后,小記者們紛紛上手,揉一揉,捏一捏。這些纖維或輕柔綿軟,或彈性十足,感受到不同的觸感,小記者們臉上洋溢著興奮的笑。當得知常見的玉米、小貝殼等,在現代高科技的加持下,竟然也可以搖身一變被穿上身,小記者們更是掏出相機、手機,對著相關纖維一陣猛拍。

當天參加活動的小記者中,有不少就讀于三年級,對于他們而言,講解、展板中的某些字著實生僻,不過孩子們或以拼音代替,或對照原字仔細描摹,一筆一劃認真記錄下紡織知識的點點滴滴,令王雷也大為欣慰和感動。(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張琰 小記者 崔怡帆 王澤齊 王小萌 劉家赫 張子涵 李泊文 高天一 王紋卿 李德鑫 呂不為懋 豆艾亭 豆艾軒 任芝初 賈峻熙 胡渝曦 辛雨燊 郭沛霖 辛沛霖 遲靜瑤 李沂軒 蘇墨嵐 胡文昊 劉洺暄 陳璽羽 王秉義 陶樹圻 劉羽玹 劉逸帆 施家辰 張瀚勻 柳欣恬)

【小記者手記】

浸潤金桂香 研學紡織谷

青島53中基礎學部 王澤齊

周六的下午,天空碧空如洗、陽光明媚,我的心情也一樣如此。因為我有幸參加了青島晚報組織的小記者紡織谷研學活動,我十分興奮,也十分激動。

在去紡織谷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幾個問題——紡織谷里是紡織布的嗎?紡織谷是個博物館嗎?紡織谷有多久的歷史呢?我都疑惑不解。

不一會兒,我就到了紡織谷。我們在門口集合,館長伯伯隨后把我們帶進了紡織谷,開始了我盼望已久的活動。走進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像塔一樣的建筑聳立在小廣場上,這是什么呢!"我心里充滿了疑問。館長伯伯介紹道:“這是一座水塔,是為工廠供水用的,塔高二十二點八米,因為它像一位門童一樣站立在那兒,好像在迎接賓客,因此也被稱為迎賓塔。”

我聽得入迷了,仿佛穿越到了工廠剛建立的那個年代。這時一陣微風拂過,一股清香撲鼻而來。館長伯伯說:“小朋友們,你們聞到一股香氣了吧?這是我身后的金桂花的香味”,他說:“這棵金桂花是在1925年建立工廠時,從九華山移植過來的,當時這裸樹已經五十八歲了,大家想一想它現在多少歲了?”大家思考了一會兒,異口同聲地回答道:“一百五十三歲了!"我想:這棵樹的年齡也太大了吧!它是這座紡織廠歷史的見證者。隨后,館長伯伯帶著我們來到了紡織博物館,博物館中一幅幅珍貴的歷史圖片訴說著青島紡織業發展的歷程和興衰。館長伯伯說:“紡織業是青島的母親工業。”我想,紡織業一定為青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博物館里,我們還有幸接觸到了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紡織機。

沉浸在歷史的畫卷中,一下午的研學活動轉眼就過去了,但對我來說這是一次十分難忘的經歷,因為我通過這次活動學到了許多課文上學不到的知識。


紡織谷見聞

青島53中 王小萌

金秋十月,桂花飄香,我們結伴來到了“紡織谷”參觀紡織廠。廠長親自為我們講解,大家很是激動排好隊伍有順序的參觀。

進入生產車間一個鐘表拉住了我行進的腳步,我抬頭仔細仰望,它懸掛在架子上,邊緣是黑色的,鐘體自上而下、從右到左依次鑲著1~12的數字,鐘表的正面保存的完好無損,但反面的玻璃已經裂開,那一道道裂痕彷佛向人們訴說著紡織廠一百多年悠久的歷史。廠長叔叔告訴我們:車間旁邊的花園里有一棵建廠時第一代紡織工人種下的樹,到現在它已經一百零八歲了,它見證了青島紡織業的發展、壯大與變遷。接著我們親身體驗了從棉花到棉線的制作過程,感受了老一代紡織工人的不易和辛勞,現在美好生活是多少前輩們用智慧和汗水換來的,要珍惜當下。


參觀紡織博物館

青島大名路小學 崔怡帆

今天,我去參觀了紡織博物館,這歷史的記載,讓我印象深刻。

我們首先了解了室外的建筑,比如說水塔,它可是紡織谷最高的建筑,有22.8米高。還有金桂樹,是1925年運進的,那時已有53歲了,到現在2020年,已經是153歲了,被稱為百年金桂。對了,還有大大的打包機,是負責打包棉花的,它可是有四五百頭大象那么重,具體有19.2噸呢。

一走進博物館,一股歷史的氣息撲面而來,讓我們認識了許多織布機,知道了它們是怎樣織布的。但我最喜歡的還是纖維科技館。纖維被分為三大類,有人造纖維,動物纖維和植物纖維。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東西都可以制作成纖維。比如美麗的珍珠,漂亮的荷花,高高的大樹和我們平時吃的小魚,小蝦,小螃蟹的殼等都可以做成各種纖維。

這次參觀博物館,讓我明白了許許多多關于紡織的知識,開闊了我的視野,讓我受益匪淺。


紡織谷游覽記

西海岸新區易通路小學 劉家赫

今天我來到了歷史悠久的紡織谷!

進入紡織谷后有一個大水塔,高達22.8米,表面長滿了鮮紅的爬山虎,美觀且壯麗。走入室內,進門就看到了一根粗壯的工字鋼。我們往里前行,有四個大字“母親工業” !我們又參觀了一個名人:郝建秀!她是紡織業上的大名人!還有周腹,他對國家也做出了供獻!除此之外,我們還看到了自動換梭紡織機器和三臺保留完好的紡織機。我們又來到了一個名叫“好奇世界”的地方。看到了許多自然纖維,就是棉花,說到棉花,大家想到的棉花肯定是白色的,可有些不是,是棕色、綠色以及多色的,這種現象被稱之為反祖。我們還知道了特殊纖維做的衣服和普通纖維做的衣服是不一樣的,比如做消防服的纖維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后可以承受1300~1400℃的高溫!而且纖維還可以分成三大種:人造纖維、植物纖維和自然纖維!我這時候才知道纖維的作用非常大!

這次我才感受到了歷史悠久的知識力量!


了解青島,從紡織業開始

青島大學第二附屬小學 張子涵

今天,我跟隨小記者團,到紡織谷進行了一次研學。一走近紡織谷,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個巨大的雕塑,就像一枚要騰飛的火箭,這立時讓我肅然起敬 。

在博物館館長的帶領下,我們認認真真的參觀了兩個半小時,同時,風趣健談的館長給我們做了兩個半小時的講解。通過看、聽,我了解了纖維的分類和作用,纖維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連南極科考船和航空母艦上都離不開纖維產品。我了解了青島的紡織業推動了青島的早期經濟發展,鼎盛時期,經濟總量占全青島的75%以上,難怪被稱為是“母親工業”。

這次研學,我們不但收獲了很多科學知識,也收獲了快樂。我想對大家說,要想了解青島必須從紡織業開始。


青島紡織谷游記

青島61中 李泊文

今天我們參觀了紡織博物館,博物館的館長親自為我們做講解。在館長繪聲繪色的講解中我們也受益匪淺。紡織業是青島經濟發展重要的一項,創建于1902年的青島紡織工業是中國最早的紡織產業基地之一,成長于亂世烽火,積淀于建設時期,成熟于改革開放,經歷百年風雨,青島紡織撐起了青島民族工業的脊梁,推動了青島的城市化進程,哺育了城市的工商業,被譽為這座城市的“母親工業”。

園中有一棵百年金桂樹,這棵金桂樹郁郁蔥蔥,枝繁葉茂,散發著陣陣桂花香。她花開花落,靜觀見證了現在“紡織谷”工業1.0的曲折歷程。


走進青島紡織谷

青島新世紀學校 高天一

今天下午,青島晚報小記者團組織大家來到青島紡織谷參觀學習。在館長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整個園區,我看到了很多有趣的東西,高聳入云的水塔,歷史悠久的金桂樹,全中國唯一的打包機,還有紡織用的梳棉機等等。

我們參觀了紡織博物館、纖維博物館。在纖維博物館中我了解并觸摸到了好幾十種的纖維,纖維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吃的、穿的、用的都離不開纖維。在紡織博物館里我看到了許多有歷史意義的圖片。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館長講述的青島紡織工業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青島紡織業總產值占全市總產值的75.9%,紡織業被稱為青島的母親工業,青島的紡織工業真是太偉大啦!今天,青島的紡織業會持續發展下去,作為一名青島小市民,我感到特別的驕傲!


青島紡織博物館之行

青島浮山小學 王紋卿

今天,我跟隨青島晚報小記者團參觀了青島紡織博物館,館長給我們講解了關于紡織業的相關知識,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這個紡織廠1934年建設成立,1937年抗日時期被炸毀了,我們參觀的是它重建的部分,博物館里陳列著各式紡紗機和織布機,我們都是第一次接觸這種機器,感覺很新奇。館長首先給我們介紹了整館的設計和紡織業對青島的貢獻,然后仔細講解了過去和現代布料的制作工藝,大家都在仔細聽講解,認真做筆記。聽著館長的講述,我仿佛回到了歷史,看到了人民怎樣紡織、怎樣刺繡的全過程。最讓我感興趣的是館長講關于纖維的內容。纖維分為兩種,分別是天然纖維和人造纖維,天然纖維又分為礦物纖維、植物纖維和動物纖維。通過進一步的學習,我知道了纖維的用處很大,有的纖維可以防火,有的纖維可以免疫病毒,還有一些纖維可以防毒氣,纖維隨處可見,無處不在,它可以與混紡一起做細布,做服裝,有的纖維還可以用于汽車的輪胎制作。

這次參觀活動讓我受益匪淺,我了解了青島紡織行業,知道了紡織業是青島的“母親工業”,我們應該把它傳承下去。


參觀青島紡織博物館

青島53中小學部  李德鑫

今天,我們小記者團一行40余人,一起參觀了位于四流南路80號"紡織谷"園區內的青島紡織博物館。并且我們非常榮幸的由博物館的王館長親自為我們大家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生動有趣,又富有愛國主義教育的講解。

青島紡織工業發端于1902年,是中國重要紡織基地之一,鼎盛時期經濟總量占青島全部產能的75%以上。青島紡織博物館始建于2009年;2017年移地再建。新館所在地前身為始建于1934年的上海紗廠舊址。是國內首家紡織主題動線博物館和紡織遺址公園,是青島工業1.0至4.0印記的完美展現。

首先,我們來到了水塔面前。水塔建于1934年,是“上海紗廠”的最高建筑。高約20余米,塔上爬滿了爬山虎這種植物。爬山虎紅色的葉子特別的俏皮,一點兒一點兒的將整個水塔裝飾的非常美麗。

隨著王館長一步一景的為我們講解,一株巨大的金桂樹映入我的眼簾。此樹1925年引進,引進時已經58歲了,現年153歲,這棵金桂花朵金黃,花香馥郁,葉片濃綠并且它也是一棵有故事的樹。據王館長介紹,此樹是周學熙當年建立新廠時因他的母親信佛,而來到著名的九華山請高僧算一算吉兇,高僧提出先種金桂,才能一切順利。于是,這棵金桂樹就在這里扎根,成為一個代表紡織廠歷史的標志。

王館長告訴我們,紡織是青島的“母親工業”,她對青島的影響非常大,就拿人口來說,從1899年的8.4萬增長到1913年的18.7萬,市區人口從1902年的14905人增加到1913年的53312人;1937年青島產業工人4.6萬人,其中紡織工人3.2萬,占總數的69.1%。青島的每個家庭中都有“紡織人”的血緣。

然后,我們進入工業長廊,我從梳棉機,走到粗紗機,又從細紗機來到織布機。我的耳邊仿佛能聽到機器的轟鳴聲,仿佛一個個紡織工人就坐在我的身邊,辛勤的勞作,他們的每一滴汗水,每一份勞動,都為這個廠,這個青島,乃至全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最后,我們來到了神奇的“好奇世界·纖維科技館”,隨著一聲“芝麻開門”!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門,這里不光有好玩的,還有很多種類的纖維知識。在這里,我們知道了,纖維從哪里來,更知道了,這些纖維最后又到了哪里去。還認識不同種類的纖維,有荷纖維、竹纖維、咖啡纖維、香蕉纖維、牛奶纖維等等很多很多,我聽都沒聽過的纖維種類。

三個小時的時間,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跟著王館長,學到了好多好多書本上學不到,在家里聽不到的,自己原來更加不理解的知識,受益匪淺,這次的博物館之行,真是不虛此行呀!


探秘紡織谷

青島53中小學部 呂不為懋

秋風送爽,金桂飄香,在這個陽光明媚的午后,終于迎來了盼望已久的紡織谷小記者活動。因為是第一次參加活動,我非常激動,所以早早的來到集合地點等待參觀。

進入園區后,剛剛還略顯狹窄的小路猛然間變得豁然開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有百年歷史的水塔和金桂樹,它們一個像挺拔的衛士守護著園區,一個像熱情的迎賓員微笑著迎接每一位到來的游客。

進入博物館后,抬眼望去,矗立在面前的是擁有80多年歷史的大柱子,一個個鉚釘都為我們訴說著曾經的歷史和輝煌。

再往前走就進入“母親工業”展區。母親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而紡織業也帶給青島母親般的滋養。伴隨著紡織業的興起,紡織工人和家人們還有各種人員的到來,讓青島的人口激增;青島的經濟也因為紡織業的蓬勃發展變得更上一層樓;青島的紡織產品遠銷海內外也讓青島的知名度變得遠近聞名!纖維展區我們還可以認識到100多種纖維,顏色五彩斑斕,摸上去又軟又滑,種類更是數不勝數,原來紡織品也是那么的有趣。

博物館里,一張張圖片在我身旁飛舞,一個個紡織名人的事跡在我眼前展示……我仿佛能看到一臺臺紡織機器正在運轉,紡織工人正忙的熱火朝天……

快要離開的時候,給我們講解的館長伯伯告訴我們:這里原來就是棉紡廠,1937年的抗日戰爭遭到了破壞,但是我們又在戰后進行了重建,并且發展的蒸蒸日上。再到今天,伴隨著更先進的技術和工廠的出現,原來的棉紡廠就完成了歷史使命,曾經的母親工業變成如今的博物館,繼續帶我們講述那一段珍貴的歷史!

通過這次小記者活動,我了解了許多關于紡織的知識,知道了青島的許多歷史,也認識了許多新朋友,也更加期待下一次的小記者活動能快點到來。


紡織谷研學記姊妹篇1

青島長沙路小學 豆艾亭

昨天,我和小記者們一起去參觀紡織谷。

我和妹妹拉著手走進了這遼闊的博物館,我們看見了高高的水塔,伯伯跟我們說: “這個水塔高22.8米,名為迎賓塔”。伯伯又說: “桂花是8月開花,這棵桂花是1962年來到這里的,但它來的時候已經有58歲了,現在是2020年,大家猜猜它今年幾歲?”我們都猜出來了是153歲,伯伯笑著夸獎我們說:“你們可真聰明!” 我們又走到1個建筑面前,伯伯又開始講:“這是個打包機,重19.2噸,大約重5頭大象的重量……

今天我學習到很多知識,玩的非常開心!


紡織谷研學記姊妹篇2

青島長沙路小學 豆艾軒

今天我去了紡織谷,一進門就看見了水塔,水塔高22.8米,1934年建造,水塔也叫迎賓塔,因為它在門店附近,好像是在迎接客人,它是用來供水的。我還看到了英國人做的打包機,它的重量是19.2噸,打包機像4頭大象那么重。


紡織博物館之旅

青島大名路小學 任芝初

今天,我們來到了青島紡織博物館。一進大門,我們就領略到了這里的風光,在秋高氣爽的秋天,樹葉像蝴蝶一樣翩翩起舞,院子里的風景美不勝收。

在我們熱烈的掌聲下,講解員館長伯伯來到了我們中間,他帶領著我們一邊走一邊講解。首先,我們看到了一棵高大的金桂樹,現在已經有一百三十五歲了,這是一棵很老的樹,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它結出的很多小果子,真是充滿活力啊。

我們一邊走一邊聊天,開心的來到了紡織博物館的大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時鐘,并且窗戶都是向北開的,這個廠房是德國包豪斯時期建造的。我們還看到了支撐大廳的很多柱子,每一根柱子都是由四塊鋼組成的,并用鉚釘連接,是可以拆卸的,這樣能使運輸更加方便。那時候沒有我們現在科技那么發達,所以只能用人工打孔,當時英國人給泰坦尼克號做的也是這種設計。館長伯伯還帶我們看了搖紗機,小打包機,絞紗機等。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打包機,全身都是綠色的,是用鐵制成的,很像一個正在努力工作的人,方方的腦袋,左手拿圓盤,右手拿鏟子,正在干勁十足的工作。

我們還把青島紡織稱為母親工業,二十世紀初青島才有一萬多人,現在青島已經有幾百萬的人口了,青島的每個家庭中都有著紡織人的血源。

通過今天的紡織博物館之旅,我們見到了很多紡織機,也學習了很多知識,知道了纖維是什么,同時也知道了紡織的歷史,真是讓我意猶未盡啊!


游網紅打卡地——紡織谷    

青島大名路小學 賈峻熙

今天,我有幸來到現在很火的網紅打卡地——紡織谷,進行參觀。

一進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的水塔,上面長滿了爬山虎,在這個秋季讓它穿上了楓葉紅的毛衣。看它的樣子,不禁仿佛看到了一位英俊強壯的男士站在那里,它的位置一進門就可以看見,所以它代表了整個工廠,向所有的游客來賓問好。今天帶我們講解的是館長伯伯,他說:“以前沒有自來水,為了解決生產生活用水問題就建了水塔,在下邊挖一口井,然后把水抽上去,再利用落差把水分散到廠區。”這個水塔見證了青島紡織的百年發展歷史。再往前走,便看見一株金桂花,它現在已經快200歲了,是當時的廠長栽培的桂花樹,現在可算是一件“文物”了。在這個季節,滿園都飄蕩著陣陣桂花香。接下來館長伯伯還給我們介紹了一根大柱子,它有四部分,上面的鐵釘運用了失傳的鉚釘,很堅固,這也是它這么多年不倒而依然堅固的原因,伯伯還給我們講了紡織產業的來源,以及對我們青島的影響,除此之外,還給我們講了勞動模范——郝建秀,她勤勞吃苦,是紡織廠的好榜樣。

今天的參觀,我收獲了生活之外的知識,學習了中國紡織工人勤勞.吃苦.創新的精神。它現在成為青島的網紅打卡地,向世人詮釋青島紡織的新理念,新形象,希望更多的人,一起來了解紡織谷精神。


走進紡織谷

青島四方小學 胡渝曦

今天是我第一次參加青島晚報小記者團的活動,我們去的地方是紡織谷,那里的東西非常有年代感。走進紡織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聳的水塔,它叫迎賓塔,它的高度有22.8米,上面爬滿了爬山虎,爬山虎的葉子變紅了,看起來特別神秘。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紡織博物館里用來支撐的鐵柱,它們是用四塊鐵板和鉚釘組成的,鉚釘經過加熱固定鐵板才保存到現在,這種做法是英國發明的,這讓我感到非常震撼。通過這次活動,我學到了棉花是怎么變成線,線又是怎么變成布,有了這些布才有了我們身上穿的五彩斑斕的衣服。


歷史悠久的紡織谷

青島四方小學 侯杰譯

今天我來到了紡織谷,在晚報記者老師和王雷館長的帶領下,參觀了紡織博物館,了解這里的歷史文化和紡織的發展歷史。

據介紹,紡織廠初建于1934年,但是在1937年因為抗戰被敵軍炸毀了,后來在1938年的時候又進行了重建,一直保留到了現在。

進入園區內,一個高高的水塔,長滿爬山虎,很漂亮,像是在迎賓客,它有22.8米,往里走有一顆金桂樹,已經有153歲了。往前走我還看到一個棉布打包機,它的規格尺寸為2200×1500×4750。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這樣的設備,它們和紡織谷一樣的歷史悠久。

到了博物館里面,大廳里有158根鐵柱,是由熱鉚技術建造的,這個技術是英國人設計的,這些鐵柱也是泰坦尼克號上使用的。館長伯伯說,當年的這個技術不成熟導致了慘烈的事故,死了很多人,但是現在我們的技術已經進步了,我們的考察船撞進冰山15米,還是能完好無損地完成任務,安全回來。

在博物館里,我看到了許多紡織的發展歷史和一些做了貢獻的人,有1897年的青島村,1902年膠濟鐵路的修建,1905年建設的青島大港碼頭,1914年的帝國法院……

今天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玩的很開心!


晚報小記者研學紡織谷

青島浮山小學 辛雨燊

10月24日下午,我跟隨青島晚報小記者團前去青島紡織博物館研學。

紡織博物館前身是一座百年老廠。來到博物館正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無比的水塔。它身高22.8米,已是深秋季節,爬滿水塔全身的爬山虎已呈現出火紅的顏色,在陽光下閃耀著耀眼的光澤,就如同守護著工廠的勇士一般。據館長介紹,它建于1934年已是86歲高齡。跟隨館長,我們繞過一棵153歲高齡卻仍然枝繁葉茂的桂花樹,小記者們來到了博物館紡織工業的歷史展廳,展廳也是由百年老廠房改建而成,獨特的建筑結構使沒有什么照明設施的大廳依然非常明亮。隨后我們就跟隨館長進入了回顧青島紡織業的歷史盛宴。自1898年《膠澳條約》德國占領青島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人在青島建立九大紗廠,侵略者將先進的紡織技藝帶入了青島,進而紡織業在青島蓬勃興起,創造了與上海、天津齊名并稱“上青天”的歷史輝煌。館長的講解引人入勝,小記者們聽得聚精會神,原來一部青島歷史竟有半部是由紡織業撐起的。此時,再看看身旁這老舊的廠房和機器設備,竟讓人肅然起敬,它們不僅僅是一件老物件,它們身上都刻著深深的歷史的印記。

參觀結束,小記者們都收獲滿滿。有驕傲,為我們曾經輝煌的大紡織業感到自豪;也有失落,為我們現代紡織業的衰落感到惋惜。更希望我們青島紡織業重振雄風,再度輝煌,重新屹立于世界工業之巔!


紡織谷之旅

青島長沙路小學 郭沛霖

10月24日,我的第一次小記者活動參觀了位于四流南路80號的青島紡織谷博物館。

上午9點,我們來到了紡織谷博物館。在博物館里我們知道了關于青島人紡織廠的故事。遇到了蛟龍號的模型,它是由一根很粗的繩子綁住的,這樣,在海底工作沒有能源時就可以用繩子把蛟龍號拉上來。館長伯伯還告訴我們纖維的種類非常多,分為人造纖維和天然纖維,人造纖維就有幾十種。我們來到了一個叫做好奇樂園的地方,可是大門卻打不開。于是,我們一起喊道:“芝麻開門!”哇,門打開了,里面有許多動物模型,猛犸象、鱷魚、恐龍、獵豹……我們在它們之間自由地穿行著,玩的非常開心。

這就是我們精彩的紡織谷之旅。


參觀紡織谷有感

青島超銀中學(鎮江路校區)小學部 辛沛霖

今天跟隨晚報小記者團,我參觀了青島紡織谷。這里原來是大名鼎鼎的青島國棉五廠,我的姥姥退休前就曾是廠內的紡織女工,我要來看看她年輕時奮斗過的地方。

走進紡織谷,看到眾多20世紀30年代老廠房,廠門口高高矗立的老式水塔周身爬滿胳膊粗的紫紅色的爬山虎,仿佛忠誠的衛士在站崗;院內生機勃勃的153年的金桂樹散發出陣陣清香,好似在述說著青島紡織業近百年的點點滴滴;如今,這里沒有了機器的轟鳴,到處洋溢著我們小記者的歡聲笑語……

跟隨博物館王館長,我們走進寬大的車間。廠房全部都是坐南朝北,屋頂采用鋸齒式的拼接,窗戶朝北開。這既保證了最大的采光度,又利于控制車間溫度,同時在視覺上便于工作。車間的每根立柱都使用4根工字鋼用熱卯工藝焊接,歷經80多年,依然緊固如初。廠房的這些設計處處體現了專業嚴謹的工匠精神。這種精神,是值得同學們認真學習的。

從王館長的介紹中,我們還了解到,青島紡織業源于1902年,以德華繅絲廠建立作為標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以工代兵,參加一戰,德華繅絲廠派出了幾萬人參加,以行動和愛國熱情代表中國支援了國際斗爭。1918年,周學熙收購德華繅絲廠,成立華新紗廠。青島紡織業的領軍人物,以生產紡織機械的隋石卿,經營棉紡業的周志俊,經營印染業陳孟元為代表。中紡青島公司是第一家官方經營的紡織公司。青島紡織業當年有12萬工人,提供了75%稅收,支撐了青島經濟,稱為母親工業。

在原廠車間舊址,我們參觀了紡織生產流程上使用的主要設備:梳棉機,粗紗機,細紗機以及織布機,通過王館長的介紹,我們對紡織生產過程有了大致的了解。聽說紡織女工每天8小時要走5-6萬步,全月無休,這讓我體會到了紡織工作的艱辛,也明白了姥姥現在腿疼得走樓梯要一步一臺階的原因,老一輩的工人實在是太辛苦了,他們對待工作的熱情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從紡織博物館到纖維科技館,大家對紡織工業的設備、流程、歷史、成果都有了了解和認識。現在工業4.0時代,上到航空器的外殼,下到蛟龍號深潛器的繩索,這些都離不開紡織工作,我們中國現在只是紡織大國,離紡織強國還有一段距離,我們年輕一輩當為之而努力。

今天很開心,參觀了青島紡織博物館,看到了姥姥當年工作時的車間,摸到了她們曾用過的機器,也從老師的介紹中知道原來青島紡織在過去有非常光輝的歷史。我還知道了青島紡織歷史上為民族工業騰飛所做出的辛勤努力,最終創造歷史的豐功偉績。從近代的周志俊,到現代的郝建秀,每一代人都經歷過拼搏,努力和奮斗,才換來越來越好的生活。繼承前輩們辛勤耕耘種下的成果,學習前輩們嚴謹認真的工匠精神,我們新時期少年要立足當前,放眼未來,好好學習,長大成才,為中華民族復興盡最大努力!


青島紡織博物館研學之旅

青島海逸學校 遲靜瑤

今年我加入了期盼已久的小記者團,青島紡織博物館是我小記者實踐的第一站。

走進紡織谷內,高高聳立的老式水塔、生機勃勃的百年金桂樹,以及上世紀30年代的老廠房,處處訴說著曾經的輝煌。特別是老式水塔,像一個紳士般佇立著,迎接往來的參觀者。館長伯伯說,“過去建廠時,為了解決生產、生活用水就建了水塔,并在下面挖一口井,然后把水抽上去,再利用落差,把水分散到各廠區。這個水塔見證了青島紡織的百年發展歷史。”

在歷史館,我知道了,紡織在青島是工業體系形成最早、從業人員最多、歷史貢獻最大的行業,被譽為青島的“母親工業”。

在纖維科技館-好奇世界,我知道了,纖維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最奇妙的是進入好奇世界,當我們一齊喊“芝麻芝麻,開門吧。”玻璃門真的自動打開了。現代感十足的場館,各種纖維制作成的超大動植物,“棉花”、“玉米”、“鱷魚”、“恐龍”……深深地吸引著我。

小記者活動既有意義又有趣,希望更多的同學加入我們,讓我們共同學習交流,共同成長進步!


參觀青島紡織博物館

青島大名路小學 李沂軒

周六,我和小記者站的同學們一起參觀了紡織博物館,還聽了館長伯伯的精彩講解。

青島的紡織工業是青島的母親工業,它促使青島的外來人口逐漸增加。很多外國人也在青島留下過足跡。

進入青島紡織博物館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水塔,它像一個健壯的男人一樣站在那兒,為整個博物館提供水。再往前走,有一個打包機,它是日本生產的,有19.2噸那么重,是全國唯一的一臺。還有一顆金桂樹,這顆金桂樹是從外國引進的,現在已經有153歲了。

進到館內,里面有許許多多的工字鋼,館長伯伯告訴我們這是英國人設計的,由四塊鋼板組成,組裝起來簡便、堅固,采用了熱鉚技術,如果被撞,一個鉚釘承受的力量就分散到每個鉚釘上,泰坦尼克號上就用了工字鋼。館長伯伯還介紹說,德國人把井蓋叫做“古力”,因此我們當地人把井蓋叫做“古力蓋”。

最讓我喜歡的地方是纖維科技館,那里有好多在書上也找不到的知識。纖維分為兩大類:天然纖維和人工纖維。纖維可以從礦物、植物和動物中提煉出來。纖維可以做很多衣服,它們的用途各不相同,有的可以做普通衣服,有的可以做衛生衣,還有的可以做防火服。大家猜猜纖維還可以做什么呢?手術時的縫線、很有韌性的繩子等等……

時間過的真快,不知不覺的,這一次可以讓我增長知識的參觀結束了。下一次,我會給大家介紹其他博物館的參觀情況,好期待呀。


抽絲剝繭

青島定陶路小學 蘇墨嵐

天氣晴朗的周六,青島晚報小記者團一行四十多人去了四流南路的紡織谷參觀研學。

到了目的地,我們兵分三路,由張記者等人帶領。館長爺爺很詳細地給我們進行了講解,我學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參觀了水塔、金桂園、打包機、紡織博物館、纖維博物館;學到了工字釘、北向開窗、熱鉚技術、工業1.0-工業4.0、棉花、爆燃等;還學到了抽絲剝繭,作繭自縛兩個成語。還知道了青島曾經被德日占領過,還知道了紡織工人的不容易,每件衣服的背后凝聚了很多人的汗水。

小記者團的活動太有意義了,我還會繼續參加!


追溯“母親”工業

青島53中 胡文昊

10月24日下午,我隨同青島晚報小記者團來到青島紡織博物館研學,活動邀請了王館長為我們做詳細的講解。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巨型水塔,塔高22.8米,當年可是國棉五廠最高的建筑,修建水塔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當時用水困難的問題。然后我們來到了歷史展區,紡織業是青島城市化進程的源頭,堪稱“母親”工業。為了節約能源,館內采用北向開窗的方式,整個廠房由158根工型鋼柱子組成,上面布滿了密密麻麻的鉚釘。到達展廳,我看到了幾臺織布機,它們都是由日本豐田公司制造的,它們的種類各不相同,用途也不相同,有梳棉機、粗紗機、細紗機……我贊嘆道:“原來紡織機也有這么多類型啊!”

通過王館長接近三個小時聲情并茂的講解,我了解到了紡織業是德國占領青島時傳過來的,當時德國在青島建立了幾座紗廠,其中以國棉五廠為主,使我國的紡織技術得到了提高,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讓我深切領略到了青島紡織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變化,使青島這座城市煥發出新的活力,真不愧是我們的“母親”工業。青島53中七年級十班胡文昊


青島紡織谷游記

青島大學第二附屬小學 劉洺暄

10月24日,我和“青島晚報”的小記者們一起,參觀了青島紡織博物館,這是我第一次參加記者團的活動,心里又忐忑又激動。

跟隨帶隊的三位老師一起,我進入了紡織博物館。館長伯伯耐心地向我們介紹了紡織谷的建設時間和發展歷史,并帶我們觀看了一座高大雄偉的水塔、一口古老的水井和一棵歷史悠久的金桂樹。通過他的講解,我知道了許多的紡織知識,比如紡紗機器分為粗紗機和細紗機、自然纖維包括麻纖維、絲纖維和毛纖維等、我們熟悉的竹纖維和玉米纖維等屬于人造纖維……看著眼前一個個跟紡織有關的“作品”,我目不暇接。

最令我震撼的是,紡織業曾經是青島的“母親工業”,當時的工人不到150人,卻能養活整個青島市的所有人口,他們為青島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在青島紡織業上百年的發展歷史中,有許多感動人的事跡,也有很多難忘的瞬間,我真切感受到了偉大祖國的日益強大!

作為一名青島人,我感到驕傲和自豪;作為一名中國人,我一定會好好學習,長大以后報效祖國!為祖國的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紡織谷游記

青島53中小學部 陳璽羽

周六的下午,來自各所學校的小記者們聚集到了紡織谷,了解了青島紡織工業,又稱之為“母親工業”,是生青島、養青島的第一個產業。

青島紡織工業起源于1902年,有一百余年的歷史,青島紡織廠在1934年建成,由于戰爭毀于1937年,萬幸的是有些建筑保留了下來,例如百年的水塔,它屬于國家工業遺產,屬于保留非常完整的建筑,還有一棵153年的金桂樹,更是讓人十里聞香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那個年代的打包機,它的重量等同于有四、五頭大象了,我們還看見了日本侵略中國時期,從中國掠奪的主要物資,我們還聽說了陳孟元、周志杰的故事,后來我們還了解了蛋白纖維,它有吸濕性好、光澤柔和、纖維潔白、柔軟等優點,兔毛純紡較為困難,大多與羊毛、滌綸、腈綸等化學纖維混紡,它的特點質地輕柔,光滑透氣,保暖性好,穿著舒適,對身體的束縛小,特別是衣面毛茸感強。

今天是非常充實的一天,因為我了解了青島的歷史,我非常開心!


紡織谷游記

青島貴州路小學 王秉義

今天我們記者團一起去參觀了紡織谷博物館。里面有一個非常高的水塔,有20多米高呢;還有一件用植物和動物做成的衣服,通過王伯伯的解說我知道了許多做衣服的材料,希望有機會也能用它們做一件衣服。


紡織谷研學

青島59中 陶樹圻

10月24日,我們青島晚報小記者團進行了紡織谷研學活動。

進入紡織谷后,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座高大的水塔,我們通過王館長的介紹了解到,這個水塔高22.8米,當初建廠時,因為附近沒有水源,而紡織和生活都需要用水,所以人們在廠里開了一口井,上面建了一座塔,通過高壓把水抽上來,人們就能用到水了。在如今的紡織谷,它也被親切的稱為“迎賓塔”。接著往里走,我們看到一棵桂花樹,這是在1925年從國外引進的,引進時就58歲了,聰明的你能算出它已經有多少歲了嗎?沒錯,這棵桂花樹已經整整153歲了。緊挨著桂花樹的是一個打包機,它把織好的棉布進行壓緊,捆裝成包,便于運輸。這是國內僅存的上世紀打包機,他足足有四五頭成年大象的重量。當看到打包機的操作臺離地面很高之后,我們都心生疑問,以前的人們是怎么操作的呢?王館長給我們解答了這個問題,原來以前的人們在地上挖一個大坑,把這個打包機放進去,使打包機的操作臺和地面在同一水平線上,這樣使用起來就方便多了!

接著我們又參觀了紡織博物館,也就是青島國棉五廠舊址,以及纖維科技館,學到了更多關于紡織和纖維的知識。這次紡織谷之行,真是讓我受益良多呀!


紡織谷的水塔

青島大學第二附屬小學 劉羽玹

今天,天氣晴朗,我的第一次小記者“旅行”開始啦。我們小記者團參加了青島紡織博物館。博物館里有許許多多見證歷史的物品。但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佇立在紡織谷門口的水塔。

我一到紡織谷門口,就被門口高大的水塔吸引住啦,所以館長王叔叔介紹時,我聽得可認真啦。這個水塔建于1934年,有20多米高,是原“上海紗廠”的最高建筑。水塔塔底和深井相連,采用逐級提水的方式為廠區供水。館長叔叔說:以前的農業生產和百姓們的生活都需要水源,那時候人民的生活很辛苦,于是大家齊心協力建造了這個水塔,水塔就像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一直給大家提供水源,它還是青島市區內僅存的歷史最長的工業水塔之一,見證著青島紡織工業的歷史變遷。

后來,隨著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大家的生活也越來越好。當自來水貫通后,水塔就逐漸停用了。今天我們再也不會為用水發愁了。我每天都可以洗澡、洗衣服,卻從來沒有認識到用水的辛苦。當我真正了解到水塔的歷史,才知道以前的人們為了用上水,還需要做很多很多辛苦的努力。今后我一定要珍惜寶貴的水資源,節約每一滴水,讓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


紡織博物館研學記

青島53中基礎學部 劉逸帆

今天我們青島晚報的小記者團來到青島紡織谷進行研學參觀。

首先紡織博物館的王館長給我們介紹了紡織谷的整體情況,其中重點給我們介紹了一個28.3米高的水塔和一顆158歲的金桂樹,紡織谷的歷史真是非常悠久啊!然后王館長帶領我們來到紡織博物館參觀,他先給我們講解了整個博物館的整體建筑結構,廠房的所有窗戶都是朝向北面這樣主要是為了要保持室內的恒溫恒濕。廠房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地方是整體由158根工字鋼柱子支撐起來的,每根柱子上有88個鉚釘,分散支撐了房屋的重量。王館長還給我們介紹了青島紡織業的歷史、紡織工作的具體流程和紡織機械的使用方法。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紡織工人們每天要工作 8個小時,要在車間里面一直走來走去,每天大約要走5萬多步,每個月還要工作28至31天,以前的紡織工人真是太辛苦太偉大了!最后王館長帶我們來到了纖維博物館,我們小記者齊心合力喊了一聲“芝麻開門”,大門就緩緩的打開了真是太神奇了!在這里我學到了許多關于纖維的知識。知道了纖維分為人造纖維和天然纖維,纖維可以組成絲,絲可以組成線,線又可以組成繩子,最后就可以紡織成我們做衣服的布。

活動結束的時候,小記者們對王館長進行了采訪。我請教了王館長未來中國紡織工業發展的情況,王館長給我進行了詳細的解答:“現在中國的紡織工業正在飛速發展中。即將成為世界紡織大國。”聽到中國紡織業的發展,我非常激動。希望祖國母親越來越繁榮富強!


青島紡織谷博物館研學

青島大學附屬第二小學 施家辰

10月24日,我作為晚報小記者身份參加了青島紡織谷博物館研學活動。

在熱情、幽默的王館長的帶領下,我們小記者團走進了紡織谷的院子。紡織谷是1902年建成,距今已有118年的歷史。我們在院子里看到了有著歷史意義的百年水塔和百年金桂樹。沿著直直的小石子路,我們走進了博物館大廳,其中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有“母親工業”四個大字。王館長向我們隆重介紹了這四個字的由來。母親兩字代表生我們養我們的人,而紡織工業帶動了青島的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因此稱之為“母親工業”。象征著青島百年母親的輝煌。

在博物館里我還看到了各種陳列展覽,有細紗機、紡紗機、織布機等紡織機械,由此,我了解到我們穿的衣服是怎樣制作出來的。

王館長滔滔不絕地講解了許多博物館的歷史發展過程和偉人的故事,有些我還聽不太明白。但是通過這次活動,我感受到了歷史的重量,我作為新的接班人,要努力向偉人學習,創造更好的未來!


紡織谷

青島香港路小學 張瀚勻

今天我跟隨小記者團參觀了歷史悠久的青島紡織博物館。當我進入紡織博物館——歷史館,聽了講解老師的介紹,我了解了工字鋼是由四塊鋼鐵組合而成的,了解到青島紡織工業的發展過程以及青島的早期發展建設。講解老師還帶我們認識了梳棉機、粗紗機、細紗機和織布機這幾種織布機器設備。

經過今天的參觀,我知道了我們的每一件衣服都是通過一臺臺機器,一位位紡織工人的雙手一根根線串起來的。看著門口那古老的水塔和打包機、大大的金桂樹,能深深地感受到“紡織谷”古老的文化。我非常喜歡這次活動!


紡織谷研學 追憶姥姥過去的故事

青島香港路小學 柳欣恬

我姥姥干了一輩子紡織工人,有時候在家也給我們講她上班時候的故事,畫面是想象不到的。今天有幸參觀了青島紡織博物館,才意識到姥姥當時工作的辛苦。嘈雜的聲音讓她們練就了說話的大嗓門,再害羞的姑娘在車間里都要大聲說話;飛揚的棉絮讓她們養成了多吃木耳的習慣,再吃不慣也得為了身體健康去排毒;機器的飛轉讓她們擁有了麻利的手腳,再笨拙的人在工作面前都變得積極向上。從摘棉花到紡粗紗、紡細沙、單股線到倍捻機,多道手續的加工才讓我們有了成衣的最主要原料--線。

參觀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工廠的頂梁柱--工字鋼,就這么平平無奇的東西竟然有好多學問,從運輸的方便、焊接的堅固到韌性不同結果不同,從紡織廠的廠房能涉及到泰坦尼克號的沉亡竟然都有聯系。

責任編輯:張琰


分享到 分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二区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三区| 国产精品69av|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区在线| 日本高清h色视频在线观看|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1丝袜诱惑| 国产精品99999999| 91秒拍国产福利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播放|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男男系列| 神马久久av| 国产精品久久久爽爽爽麻豆色哟哟 | 99精品偷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高潮呻吟88av|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精品| 国产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_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激情视频| 夜夜夜夜曰天天天天拍国产| 丝袜美腿诱惑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免费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黄| 99久久精品国| 日韩三区三区一区区欧69国产| 欧美黄色一二三区| 国产91丝袜在线熟| 色综合久久精品| 国产一区欧美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19p| 91社区国产高清|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 日日狠狠久久8888偷色| 日韩女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国产精品| 国模精品免费看久久久| 91久久国产露脸精品国产| 欧美大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级久久久| 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欧美| 久久黄色精品视频| 精品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国产亚洲|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 亚洲欧洲日韩| 国产精品网站一区| 美女张开腿黄网站免费|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软件|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在线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四虎|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综合| 国产69精品久久久| 日本一码二码三码视频| 久久第一区| 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乱子伦农村|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5|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焕 | 欧美亚洲精品suv一区|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一二三区免费|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入口| 亚洲自拍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精品福利一区| 国产女人好紧好爽| 日韩亚洲国产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免费| 国产精品美乳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久久久| 日本一码二码三码视频|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日产| 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一区,精品二区| 91精品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