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29日訊 “結婚32年,到丈夫去世我才知道房子不是我們的!”走投無路的曲某,日前在法官面前哭訴。2022年,年近六旬的曲某被其婆婆李某趕出家門,無奈一紙訴狀將李某訴至法院。
經查,曲某(女)和孫某(男)于1990年結婚,孫某父母為兩人在村里建造了一套平房,曲某和孫某婚后共同生活在該平房內。1992年,孫某成功辦理宅基地使用證,證書載明使用人為孫某。2013年,該平房和宅基地被拆遷征用,孫某獲得了拆遷補償款及一大一小兩套房產,孫某夫妻及孫母李某一直居住在較大的房屋中。2020年12月,孫某突發疾病去世,此后曲某和婆婆李某共同居住。2022年5月份,李某和孫某的哥哥孫某一突然要求曲某搬離。
原來,2013年孫某簽訂拆遷補償協議時,約定補償的兩套房產贈與給母親李某,其中較小的房屋早已被李某對外出租,曲某對此完全不知情。事情發生后,曲某多次找村委會、鎮街和婦聯協調,但李某和孫某一堅決不退讓,雙方矛盾愈演愈烈。鄰居們受爭吵影響多次向村委會反映,甚至一度經公安民警出警處理。
本案中,承辦法官為了查清房產補償過程,多次到鎮街和村委會了解該村的拆遷歷史,以及涉案房產的翻建、重建情況,并向自然資源、城建等部門了解當時房屋拆遷補償的相關政策。同時積極爭取街道黨委政府的協調幫助,聯合婦聯和村委會共同對李某和孫某一做調解工作,幫助其辨別利害關系,最終促成雙方達成調解,由李某和孫某一向租戶收回面積較小的房屋,交給曲某居住,婆婆李某另補償其10萬元,雙方當即履行了協議。曲某最終獲得了屬于自己的房產,實現了老有所居,婆媳矛盾也得以緩和。(文中人物皆為化名)
法官心語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事紛爭的解決,不僅關乎個人及家庭幸福,同時也關系到社會和諧文明進步。從對簿公堂到握手言和,本案的成功調解充分體現了家事審判法官的司法擔當與責任,司法情懷與溫度。平度法院始終秉持“小案不小辦”理念,靈活運用情理事理處理家事案件,讓當事人感受到法律的溫度,最大程度上幫助當事人彌合親情、消解矛盾,為社會和諧穩定健康發展貢獻法院力量。(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戴謙 通訊員 張杰)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