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20日訊 近日,膠州市人民法院在審理一起探望權糾紛案件中發出了首份《家庭教育令》,從充分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責令未成年人父母正確履行家庭教育和監護職責,依法保障不直接撫養子女一方的探視權,共同撫養教育好子女,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和諧美好的成長氛圍。

案情簡介:
李先生(化名)與劉女士(化名)于2014年育有一女,后雙方因感情破裂,于2015年登記離婚,女兒歸李先生撫養。后雙方因探望女兒的問題多次發生糾紛,劉女士遂訴至膠州法院,要求判令李先生配合其行使探望權。
探望權的意義在于讓離婚后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通過定期與子女見面、聯系、短暫共同生活的方式來實現離異家庭之間的親子互動,讓未成年子女感受到父母雖然離婚,但是對子女的愛是不變的,以此滿足未成年子女對父母的情感需求,將離婚對未成年子女的傷害降到最低。本案中,承辦法官多次與原被告進行溝通組織調解,但雙方仍無法就孩子的探視問題達成一致。
承辦法官了解到,離婚后雙方均未能正確處理與對方之間的矛盾,李先生在孩子的探望問題上存在不配合的情況,李女士主動要求探視女兒的次數亦有不足,導致女兒對母親產生了疏遠和的抵觸心理。
基于對孩子身心健康的考慮,膠州法院向李先生、劉女士分別發出了《家庭教育令》,要求李先生配合劉女士行使探視女兒的權利,保障女兒能夠得到父母雙方的關愛,為女兒的身心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不得詆毀劉女士,注重女兒的心理健康狀況,引導幫助女兒樹立正確的“三觀”。同時,要求劉女士切實履行監護職責,按時給付撫養費,及時了解女兒的生活、學習和心理情況,與其進行有效溝通,承擔起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也要積極行使探望權,與女兒通過微信、電話、實地探望等多種方式,加強對女兒的關心陪伴,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為女兒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在《家庭教育令》發出后,承辦法官再次聯系原被告雙方進行調解,梳理矛盾根源,引導雙方當事人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多一些理解寬容,少一些意氣用事,讓孩子擁有一份完整的父愛、母愛和家庭溫暖。在承辦法官一番番推心置腹的話語和耐心細致的釋法說理下,李先生與劉女士沉默了許久,也認真反思了自己的問題,最終決定將女兒的健康成長放在首位,不再利用女兒的探望問題置氣。在法院的主持下,雙方就探視權行使的具體時間、方式、地點,以及需要李先生如何協助等問題達成一致意見,這起探望權糾紛得以圓滿調解。
《家庭教育令》是依法約束和懲戒家庭教育中未積極履行或阻卻他人積極履行家庭教育行為的有力司法手段,是家庭教育從“家事”上升到“國事”的一種體現。下一步,膠州法院將繼續立足審判職能,持續擦亮“法雨潤未來”未成年人保護品牌,探索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新途徑、新模式,新方法,引導全社會關注未成年人成長,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風的培養,讓教育與責任不缺位,以司法力量為未成年人撐腰護航。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條 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后,子女無論由父或者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離婚后,父母對于子女仍有撫養、教育、保護的權利和義務。離婚后,不滿兩周歲的子女,以由母親直接撫養為原則。已滿兩周歲的子女,父母雙方對撫養問題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雙方的具體情況,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則判決。子女已滿八周歲的,應當尊重其真實意愿。第一千零八十六條 離婚后,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決。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應當恢復探望。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十四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離婚時,應當妥善處理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教育、探望、財產等事宜,聽取有表達意愿能力未成年人的意見。不得以搶奪、藏匿未成年子女等方式爭奪撫養權。未成年人的父母離婚后,不直接撫養未成年子女的一方應當依照協議、人民法院判決或者調解確定的時間和方式,在不影響未成年人學習、生活的情況下探望未成年子女,直接撫養的一方應當配合,但被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權的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第二十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分居或者離異的,應當相互配合履行家庭教育責任,任何一方不得拒絕或者怠于履行;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阻礙另一方實施家庭教育。第四十九條 人民法院在辦理案件過程中,發現未成年人父母不正確實施家庭教育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根據情況對父母予以訓誡并責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導。(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戴謙 文/圖 通訊員 朱海龍 )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