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5日訊 近日,膠州法院在調解一起離婚案件時,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創造性運用網絡技術手段保障離異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探望權,將“云探望”寫入調解書,以司法智慧促進探望難題破解,以司法溫度助力親情線上升溫。
王女士(化名)和張先生(化名)多年前經人介紹相識結婚,婚后育有一子小昊(化名),后夫妻雙方因感情不和,王女士遂訴至法院請求判決離婚。經承辦法官的多次調解后,雙方就孩子撫養以及財產分割基本達成一致。但王女士和張先生已分居近兩年,分別在兩個不同省份工作居住。此時,不直接撫養孩子的王女士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探望便成為雙方之間矛盾爭議的焦點。
在法院以往的判決書和調解書中,探望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一)直接型探望,即探望權人直接前往子女居住場所進行探望;(二)共同生活型探望,即探望權人將子女帶至自身居住場所一起共同生活一段時間;(三)陪伴交流型探望,即探望權人在第三方地點與子女進行見面、交流。但是本案中,雙方現居住地相隔較遠,以上三種探望方式存在較大困難的狀況。承辦法官跳出常規思維框架,充分利用新媒體網絡平臺的便利優勢,在原被告雙方均同意的情況下,將現場直接探望與網絡視頻探望兩種方式同時納入調解協議。協議中約定,王女士除可前往小昊居住地現場直接探望以外,每月亦可通過手機微信等網絡媒介對小昊進行網絡視頻探望,為不直接撫養孩子的父母與孩子在云端架起了親情溝通的橋梁,既充分保障離異夫妻探望權的合理行使,也照顧了未成年人對父母關愛的心理需求,同時也讓親情不會因距離而漸行漸遠。在離婚調解書發出之后,膠州法院還向雙方當事人發送了《離婚父母合作指南》,引導雙方正確認識到離婚對于孩子的各方面影響,指導雙方在離婚后建立合作關系正確對待孩子的撫養問題。
法斷曲直,情暖人心。下一步,膠州法院將繼續做深做實“法雨潤未來”未成年人保護品牌,將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作為審理涉未案件的平衡點和落腳點,不斷創新家事審判、溫情審判的方式方法,以涉未糾紛的妥善化解助力千家萬戶的和諧安寧,為未成年人的成長注入和風細雨般的柔性司法力量。(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戴謙 通訊員 朱海龍)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