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青島曾經的區域發展絕對高地,伴隨著西海岸新區、高新區等區域崛起,市南區以往優勢似乎不再凸顯。一年上千企業遷出,GDP增速在青島各區中排名落后,公共預算跌破百億……青島的“金邊”一度有些黯然。盡管這一結果是內因、外因并存所導致,但市南區決定先苦練內功。思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在新思路、新戰略、新打法、新舉措的加持下,市南的“畫風”變了,這種直面挑戰的自我迭變,意味著新生和希望。未來的市南,如何在高質量發展中大展拳腳,值得拭目以待。
營商環境之變
“我們的新經濟產業園項目落地市南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58科創集團山東區總經理張具亮原本對于這一過程的預估時間為半年,而項目推進過程中,市南區政府相關部門在對接、溝通中表現出的高效,令他感覺驚訝且驚喜。“其實,現在不少地區招商引資政策大致雷同。當政府招商進入2.0時代,最吸引企業的是一個區域的營商環境。”張具亮坦言,最終讓集團下定決心落子市南的正是這里優渥的營商環境。
市南區民生保障有力、城市環境宜居,是生產生活的首選之地,擁有全市最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榮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全國區域教育特色發展示范區稱號,各類醫療機構達到412家、三甲醫院6家。市南區自然風光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是休養休閑的首選之地,作為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代表性區域,坐擁中國唯一的“世界最美海灣”;作為青島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區域,歷史風貌保護區面積占全市的91%,是我國近現代文化名人故居最為集中的區域,上世紀初,青島誕生的中國現存最早的商業電影院、第一家海洋科研機構、第一家地方商業銀行等多個“中國第一”,大都在市南區成長、興盛。與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優勢相比,作為2018年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等重大活動的舉辦地,如今的市南營商環境有了更進一步的提升。
推動高質量發展,市南牽住優化營商環境這個“牛鼻子”。在2020青島市市南區企業家大會上,區委書記趙燕亮出一份“家底”——市南區目前擁有全市一半以上的甲級商務樓宇,大型總部企業147家,各類人才總量占戶籍人口的40%。市南以全市2.7‰的土地,實現了全市10%的GDP,單位面積生產總值達到40億元。市南還率先實施行政審批網上辦理,全面實現一窗受理、一次辦好,上半年企業家滿意度調查排名全市第二,入選全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區,在青島市全面對接上海現代服務業戰略中擁有無與倫比的先發優勢。而《市南區促進“雙招雙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20條》《市南區惠企服務12條》等一系列“干貨”政策的落地,也彰顯了市南優化營商環境的魄力和決心。
“審視市南發展的獨特優勢,擁有適宜企業發展的硬核實力和一流環境,廣大企業家可以扎根市南、安心發展。市南區也將持續放大既有優勢,實現城區實力增強、品質提升、能級跨越,讓企業與市南一起成長、壯大。”趙燕給企業家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經濟思維之變
經濟是城市發展的核心引擎。疫情發生后,如何突破經濟下行逆境,是擺在城市主政者面前的一道難題。窺一斑而知全豹,處一隅而觀全局。近日,市南區在夜經濟方面的新動作也許是經濟思維轉變發出的一個信號。
10月24日,“2020中國夜間經濟論壇”公布了“2020夜間經濟二十強城市”,青島位列其中,排在北京、上海、成都、廣州、重慶等十二城之后,福州、廈門、無錫等城市之前。前有“夜上海”延續了近一個世紀的海派精致與風情,后有廈門閩、僑、臺風格糅合的“深夜食堂”宵夜傳統,當地的夜經濟均特色鮮明充滿活力,青島緣何能夠占據一席?這其中,作為青島夜經濟最為活躍的區域,市南區夜經濟能量不容小覷——近20家大型商場購物中心,2000余家餐飲機構,近百家音樂酒吧等夜間消費場館,帶動了島城最時尚、最具活力的夜經濟消費。
但與此同時,青島夜經濟的短板也相當明顯。盛夏與秋冬夜幕降臨后景點、購物街、路邊小食攤上顯著的人流差距,清晰地將青島的夜經濟劃分出了淡季與旺季,很多人把原因歸結為氣候,青島秋冬夜間氣溫并不適宜出行。這在一定程度上被廣泛認為是制約青島秋冬季夜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而地帶狹長緊鄰海邊的市南區更深受氣候制約。青島獨特的海洋性氣候和綿延的海岸線,造就了市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與這份自然饋贈相伴而來的秋冬季夜經濟“低谷”是否真的無解?從10月30日到11月8日,持續了10天的青島天主教堂燈光秀,打破了之前的這一論斷,為市南區夜經濟的發展,尤其是中山路秋冬季夜經濟的復蘇,提供了嶄新的思路。
扶老攜幼、傾城而動,作為青島人最熟悉的地標式建筑,被燈光喚醒的天主教堂,吸引了全城的目光,也在往常最不被看好的深秋初冬季,為周邊商戶帶來了一次銷售上的“回春”。連續10天教堂前人潮涌動、車流不息,線上線下同時成“刷屏”之勢的盛況,讓更多人意識到,青島人從不缺乏接受新事物、享受新變化的激情,也不缺少進行夜消費的能力,更有趣的點在于,激活一個秋冬季夜經濟核心點,甚至不需要重新規劃設計新景點,而只需要一個創新、一個點子,就可以一鍵激活原有的傳統景點,讓這份獨屬于夜晚的時尚魅力,從仲夏延續到冬夜。一個創意,造就了一次網絡刷屏的盛事。靈感帶來的電光火石間的觸動,卻被市南區主政者準確抓住。
而優化中山路整體規劃,攻堅青島灣廣場、小港灣等重大項目,為西部老城區注入新活力,也表露出市南全面布局經濟發展的雄心壯志。
惠企態度之變
“跟我們對接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員,很像是一位知心大姐,不僅給我們的工作提供大力支持,也在生活上表達了無微不至的關心。”“能明顯感覺到不同,對待企業家,更接地氣,也更親民。”“聽說有的企業以前連續幾年連科級干部都見不著去調研,但疫情發生后,市南區的干部每周有兩天要來我們企業辦公,了解困難,聽取意見”……在近日采訪市南區企業家的過程中,類似的聲音記者聽了不少。
而在“慧聚市南 共贏未來”2020青島市市南區企業家大會上,面對區內260余名企業家代表以及科研院所、行業智庫專家,區委書記趙燕現場鄭重承諾,將以最大誠意尊重企業家、成全企業家,更加突出企業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角”地位,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便利舒心的發展平臺、打造最適宜的發展環境,最大限度成全企業和企業家的創新、創業、創意、創造,用 “服務指數”“辛苦指數”換取企業的“發展指數”“幸福指數”。
下一步,市南區將以一流的政策厚待企業家。兌現好《市南區促進“雙招雙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20條》和《市南區惠企服務12條》。每年至少召開一次企業家座談會,重要經濟決策將征求企業家意見,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實行一業一策精準服務。發揮金融業優勢,健全產業引導、創投風投、知識產權質押、科技保險等投融資機制,大力引進PE、VC等專業投資機構,撬動更多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全力支持企業發展壯大。以一流的政務服務誠待企業家,真正以權力的“減法”,換取企業滿意度的“加法”,激發市場活力的“乘法”;對企業反映的問題一窗受理、高效解決,真正做到有求必應、無事不擾。同時,全區各級干部將大膽為企業“站臺”,全力幫助企業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積極推進解決部分民營企業家提出的“不平等待遇”問題。強化對合法經營的法治保障,嚴格規范各類涉企檢查督導,健全落實重要科級崗位輪崗制度,堅決杜絕吃拿卡要、權力尋租。只要企業遵紀守法、不觸碰違法紅線,決不允許任何部門、任何人找企業麻煩、給企業添堵。落實發放“親商卡”等關愛企業家制度,最大限度解除企業家創新創業的后顧之憂。(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張琰 王曉雨)
責任編輯:喬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