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11日訊 海洋環境監測是海洋資源監測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觀海新聞記者今日于嶗山區自然資源局獲悉,自2018年以來,嶗山區近海水質監測指標水溫、溶解氧、無機氮、化學需氧量、石油類、銅、鋅、砷等均符合《海水水質標準》第一類標準的要求,第一、二類水質海域面積占全區海域面積比例為100%,水質狀況優良。

今年6月,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報告顯示2019年春、夏、秋季三季,全國近海優良水質海域面積占全國近海面積的74.9~78.4%。嶗山區近海第一、二類水質海域面積占比在全國名列前茅,區近海優良水質海域面積占比為100%,無第三類、第四類和劣于第四類水質海域,水質狀況持續穩定。
據悉,嶗山區近年來不斷突破海域環境監測傳統模式,對近岸海域生態環境動態監測,及時、全面掌握區轄海域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趨勢。區自然資源局在原有監測基礎上,科學調整近岸海域監測點布局。
一是將近岸海域監測布設站點增加至26個;二是調整所有監測站點位置布局,實現對嶗山區所有區轄海灣全覆蓋;三是監測內容更加全面,包含水文和水質監測指標20項,沉積物監測指標9項,海洋生物監測項目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2項。此外,嶗山區實施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報告制度,進一步提高了海洋監測工作的透明度,為宏觀管理提高科學決策依據。(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羅震 通訊員 戚本金 孫俊杰)
責任編輯: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