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文之星》
是市南區文化館
為宣傳推廣群眾文化隊伍
而推出的欄目
群眾文化隊伍猶如
閃耀在群眾當中的顆顆繁星
他們浪漫著這座城
也溫暖著城市里的人
本期,市南區文化館將帶您走進群眾文化隊伍之八大峽街道好大姐藝術團。

走進挪莊社區,醉人的鄉音從活動室傳出,特色地道的唱腔、生動傳神的表情、色彩絢麗的服飾……一群精神矍鑠的團員們正在排練柳腔經典曲目《張郎休妻》。


藝術團的教學老師劉永香今年70歲,她16歲登臺,后來追隨柳腔藝術代表人物張秀云學習柳腔。舞臺上的劉永香粉面桃腮、朱唇皓齒,身著一襲戲服、手指如蘭,歌聲纏綿悱惻、催人淚下。回憶起自己的唱戲經歷,她說道:“我就是以戲為主,為了學戲,吃了不少苦頭,早年跟著前輩們去即墨、萊西各地參加文化下鄉的演出,條件雖然艱苦,但日復一日,也堅持了下來,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再苦也值得。”

四京八記,鄉音醉人。團員們因柳腔相聚,盡管大家都不是科班出身,人生經歷也不盡相同,但他們對戲曲的熱愛都是一樣的,劉永香告訴我們:無論酷暑寒冬,藝術團會堅持一周2次的排練,雖然場地不大、也沒有專業的樂隊伴奏,但是大家排練起來很認真,排練的空余時間,大家會在一起聊聊最近、談談家常。


2008年,柳腔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兩百多年后,柳腔余韻不絕,醉心鄉音再度唱響齊魯大地,而那盛開的柳腔之花,從未缺失辛勤與汗水的澆灌。除了日常的排練,大家也常常活躍在市南區文化館以及社區大大小小的舞臺上。“跟著劉老師學習柳腔,大家聚在一起開心,孩子們很支持也很放心,所以我每天抽出時間來,在這個地方和大家一起唱,下一步,讓我們的晚年生活嘛,活得更精彩更好!對社會也是一種貢獻。”團員董老師開心地說道。


夕陽無限好,黃昏更精彩。這句話道出了好大姐藝術團的心聲,大家在這里找到了組織,因為有了共同的愛好,他們也有了堅持的動力。談起為什么要學習柳腔,團員李老師說:“優秀的文化遺產需要傳承和發揚,不想看著老一輩們珍視的傳統文化失傳”,傅老師說“大家聚在一起,傳承非遺文化,唱響老年幸福時光”,朱老師覺得好心情才能有一個好身體,她從小就喜歡戲曲,也算是圓了小時候的一個夢。



生旦凈末丑各角的戲服、彩鞋朝靴薄底等樣式的鞋靴、珠釵簪花鳳冠等別致的頭飾……從《梁山伯與祝英臺》到《小南京》、《尋工夫》,挪莊社區的“排練廳”里又如期傳出了柳腔那清新質樸的小調。當經典的柳腔唱詞隨著時光的旋律慢慢道出百年傳承的跌跌撞撞,伴隨著好大姐藝術團的歡歌笑語,大家將壓力釋放、將幸福遠揚,更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