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花餑餑走紅網絡、廣興里上新非遺數字光影實景演出、非遺年貨市集多點開花……春節期間,青島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活動為新春增添了氛圍感,也讓我們見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新時代的文化之約。
青島非遺文化的“滾燙”,不僅得益于“春節”這個載體的到來,更是非遺傳承的厚積薄發。目前,青島有嶗山民間故事、膠州秧歌、茂腔、魯繡等16個國家級非遺項目,有74個省級非遺項目、207個市級非遺項目,非遺文化氛圍在這座城市中愈發濃厚。
非遺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保持其原生狀態的同時實現市場化,是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如今,智能化時代的到來重塑著人們的生活和審美,非遺傳承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非遺文化才能在技術發展的洪流中生生不息。
技術進步為非遺產品的創新發展和市場推廣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例如,膠東花餑餑在社交媒體走紅,擴大了非遺文化的影響力,還吸引了大量年輕消費者,為非遺文化打開了市場;廣興里非遺數字光影實景演出立足大鮑島歷史故事,融合剪紙、魚燈、冰糖葫蘆等非遺文化,以光影、動畫、互動、沉浸、大型裝置等現代技術,讓非遺文化走進了千家萬戶,實現了傳承與發展的有機結合。這樣一來,既能保留非遺文化的傳統韻味,又能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在尋求產品創新的同時,非遺傳承也要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商業生態體系。非遺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資源,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是其重要的時代價值。在湖北,非遺從業者們推陳出新,將噴香老臘肉、時尚新竹編等土家非遺特產打造成市場黑馬,滿足了游客時尚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提升了非遺的自我造血功能,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客觀體現。
不過,如果過度追求商業化和娛樂化,非遺的文化內核可能會被忽視。面對新時代的挑戰,非遺從業者要保持警惕,不忘初心,防止因過度關注經濟效益,忽視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如此,非遺文化才能“活”在當下,一直熱辣滾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