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12日訊 青島實施垃圾分類以來,在具體落地社區執行上一度推動乏力。但在城陽區順德居小區,這里的居民垃圾分類準確率不僅達到了90%以上,而且1760戶居民每天產生的廚余垃圾,通過堆肥實現了“零外運”。而撬動這個社區垃圾分類并實現廚余垃圾“零外運”的力量,是青島你我創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社工,他們嘗試通過社區廚余堆肥,探索了符合本地社區特點的垃圾分類和社區治理的創新路徑。
順德居小區物業工作人員鄭素平在查看堆肥池的溫度。
走進順德居小區的中心花園,十幾個堆肥池內沒有一點異味,堆肥改良后的土壤里種植著幾百棵各式的花草,五彩斑斕的蚯蚓塔散落在花園的中間,雨水收集則讓花園有了灌溉水源。很難想象,在改造之前,這里曾經是臭氣沖天、讓小區居民繞路而行的垃圾中轉站。
“從開始堆肥到現在,我們已經實現了小區1760多戶居民廚余垃圾的零外運。堆肥產生的肥料,都用于改良中心花園的土壤。”順德居物業工作人員鄭素平說,現在小區居民每天產生的廚余垃圾大概在600公斤左右,按照廚余垃圾和干料體積1:3的比例進行混合后,便可以在堆肥池內堆肥。而干料則來自于小區內綠化植物的修剪樹枝。“進行堆肥后,小區居民成立了護花志愿隊、翻肥志愿隊,我們和居民的關系也融洽了很多。”
而這一切,緣于社會組織青島你我創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參與。據中心負責人徐進介紹,2019年3月,在萬科公益基金會和沃啟公益基金會的支持下,中心啟動了“炫綠循環共美家園——社區生廚余垃圾源頭回收與利用”項目,經過一年多的嘗試,初步形成了居民小區廚余垃圾堆肥干預路徑:家庭分類投放——社區集中收集——社區堆肥——社區花園。形成廢棄物源頭分類資源化利用的看得見、模得著、可參與、可持續、自然友好的循環鏈條,并以此為基礎培育出參與分類、自然種植、熱愛家園、愿意分享的社區居民自組織。目前,天泰城社區、鄭州路社區以及順德居社區、金水源社區都結合各自的實際需求運轉良好。特別是今年城陽區啟動2020社會組織扶持項目,給“炫綠循環,共美家園”項目注入有力支持,與城陽區撤桶并點定時定點投放示范項目無縫對接,極大地激活社區居民參與活力。現在每日就地廚余堆肥量近1000斤。
而至于路徑,徐進坦言垃圾分類首先要找到利益相關方,然后用熟人關系網絡“賦能”。以順德居社區為例,起初通過物業在小區里招募30名孩子挨家挨戶敲門送分類垃圾桶以及宣傳材料。“孩子是聯結家庭的紐帶,孩子上門宣傳的作用要遠遠好于大學生志愿者。” 隨后,社區又先后組織了4批孩子入戶活動。正是通過孩子這一紐帶以及熟人關系,為順德居小區垃圾分類打下了堅實基礎。

2019年11月,順德居小區剛啟動垃圾分類堆肥時,小區里的孩子帶著分好的廚余垃圾送到堆肥點。
2019年11月,順德居小區的廚余垃圾堆肥項目正式展開。那時小區里還沒有四分類垃圾桶和智能垃圾分類箱,所以最初的122戶居民每天清晨冒著嚴寒到中心花園來送自己分類的廚余垃圾。“當時看到老人孩子們一起動手進行垃圾分類,心里特別感動。而之所以要趕緊啟動堆肥項目,也是怕好不容易培養起的這一批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因為和其他居民混裝垃圾而逐漸消磨殆盡。”鄭素平說。
那段時間,順德居小區的居民眼睜睜看著自己小區的垃圾中轉站變成了一個可自己循環的美麗花園。原來垃圾中轉站周圍的幾座樓的居民常年不敢開窗,與物業矛盾糾紛很多。而現在,這里鳥語花香,小區居民自發成立了護花志愿隊、翻肥志愿隊,社區鄰里之間的熟悉度、和諧度進一步提升。
采訪期間,記者見到了來自城陽實驗二小的大隊輔導員閆昱欣。學校放學后,她便來到了順德居小區,找到徐進,希望可以將堆肥的理念帶給學校的孩子。閆昱欣說,學校有3900多名孩子,每個月的廚余垃圾有兩噸。“剛好學校開展了種植課,我們就考慮能不能利用廚余垃圾堆肥,讓孩子們在堆肥以及種植過程中親身感受垃圾分類帶來的多種益處。”

城陽區第二實驗小學大隊輔導員閆昱欣到順德居小區中心花園學習。
而順德居社區里有著400名孩子的順德居幼兒園,也開始了實施垃圾分類并進行堆肥。“這個幼兒園有400多個孩子,大部分來自順德居社區。事實證明,小手拉大手的帶動效應顯著,孩子把幼兒園學到的理念很好地落實到了家庭里。”徐進說。
參與式社區堆肥帶來了治理方面的溢出效應,在項目覆蓋的鄭州路社區,甚至“意外地”化解了長期懸而未決的私占綠地問題。此前,政府主導、物業實施的多次整治行動,均在與居民的沖突中不了了之。青島你我創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通過調研發現,私占綠地本質上是居民對社區生態環境的渴望,而綠化面積大、物業費低的問題使得物業無法滿足居民的訴求。在推進社區堆肥和社區花園時,青島你我創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引入參與式方法,強調多元主體的訴求和建議表達,為物業和業主搭建了深入溝通和交流的機會,推動各方構建共同的社區愿景。最終,居民退出了私占的綠地,開始和社區共同營造社區花園公共空間。(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賈臻)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