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女,29歲):最近,我調整了工作崗位,到了一個新的部門。現在,我工作得很不愉快,因為同事們好像不太喜歡我。在公司,大家很少和我打招呼,聚餐也不叫我。有一次,我還無意間聽到同事們在議論我的穿著打扮,還說我高傲。業務會上,我發言時大家都在看手機,似乎沒人聽我在講什么。
最讓我尷尬的是,公司出去團建,住酒店時大家都找好了同屋的小伙伴,唯獨沒人和我搭伴。一個女孩寧愿去住三人間,也不愿和我住標間。雖然,這些事沒有影響我的工作業績和薪資收入,憑著自己的努力,我的業績已經沖到部門前三,收入也很可觀,但我還是不能無視別人對我的冷漠。慧姐,你說我該怎么辦?

慧姐:方方,你的處境也許是比較緊張的,但其實,很多人都會有類似的困境:不自覺對“別人的討厭”很敏感; 以至于不敢做自己,沒辦法釋然。 我覺得導致同事跟你不親近的原因應該有很多,比如說不熟悉、不了解,出于對你工作能力的嫉妒,還有對你個性的不接受……可這些對你來說,沒有一條是必要的和致命的。
針對這個問題,著名心理學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智慧的方向——「課題分離」。簡單的理解是: 分清楚這件事屬于誰的事情,就誰去負責。 你不喜歡我,是你的事,我控制不了;而我要怎么活,是我的事情,你也管不著。 一個人要活出自己,就要大大方方地接受自己身上會有討人厭的部分。 別人討厭我也沒關系,我不理他就好了。

聊天中,你提到了自己的一種感覺: 我很難接受別人討厭我。 這種心理感受來源于你的原生家庭。你說,父母重男輕女,小你時候無論怎么做,父母都會覺得她不夠優秀,不如弟弟好。像你這樣總是得不到認可的孩子,會陷入很無助很憤怒、很沒有安全感的狀態。這導致你一直沒辦法肯定自己是對的,是好的,只能從別人的反應里去做判斷,根本沒辦法做到課題分離,所以內心經常是慌張的,不確定的。
一個人想要擁有自我,就要去練習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斷、自己的感受。可能你從來沒有把自己放在一個成年人的位置上,而是總是把自己放在一個孩子的位置上,試圖控制所有人來認可自己,并且因此糾纏不清。 練習擁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斷,去關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并為此承擔責任,如此才會逐漸有力量。只有當我們擁有自我之后,才能意識到哪些是我的看法,哪些是別人的看法。

而這就是課題分離。 “不想被人討厭”是我的課題,但“別人是否討厭我”卻是別人的課題。 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同樣,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 比起別人如何看自己,你更關心自己的看法和生活, 你便成熟了。 就像脫口秀大會上李雪琴理直氣壯說的那樣: 我還想對那些不喜歡我的人說一句,我也不喜歡你! 你看,多颯。
希望有一天,你也可以像李雪琴一樣大大方方地面對別人的討厭: 我就是被你討厭,這并不是我的課題,如果你覺得苦惱,那是你的課題。 不壓抑互相討厭,也不強求互相喜歡, 關系也就輕松了,你的心結也就打開了。(文中人物均為化名)(青報全媒體記者 李慧)
你有不被別人喜歡的經歷嗎?面對這些,你是怎么化解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