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余熱“變廢為寶”:更多家庭暖起來
多個供暖技術改造項目落地,青島供熱能力提升700余萬平方米,在不增加煤炭消費的基礎上,滿足更多居民供暖需求
寒意瀟瀟,一年一度的供熱季又拉開了帷幕。今年在保證供暖質量的基礎上,我市新增供暖配套面積繼續擴容——記者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獲悉,截至目前,今年已累計完工城市供熱配套面積460萬平方米,超額完成了2020年市辦實事中“新增城市供熱配套面積400萬平方米”的工作目標。
就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市供熱工作會議上提到,今年我市集中供熱面積預計能達到3億平方米。從這個逐年攀升的數字可以看出,隨著城市開發和居民需求的不斷提高,擴大城市集中供熱覆蓋面勢在必行,然而,煤炭消費壓減又是擺在面前十分現實的“硬杠杠”。以有限的煤炭消費,滿足更大區域的供熱需求,這個保供難題如何破局?記者采訪發現,工業余熱利用和新能源供暖如今已成為我市清潔供暖的新路徑。
一項技術改造,讓片區供熱面積擴大70萬平方米
“必須經歷一場自我革命,才能獲得顛覆性發展。”面對煤炭供應日益吃緊的客觀現實,像滕懷順這樣的老供暖人很明白,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從主觀上進行“轉型升級”。從去年以來,我市多個供熱單位大刀闊斧地啟動設備技術改造,提高工業余熱供暖能力,增加供暖面積,其中就包括滕懷順所在的青島能源集團金泓熱電公司。

煙氣余熱深度回收項目正在進行噴淋塔塔體的吊裝。
幾臺大型的煙氣余熱回收機組和噴淋換熱器,由盤錯交織的管道相互連接,工作人員則正在熱泵主機的控制面板前進行參數的調試,這是近日記者走進金泓熱電煙氣余熱深度回收廠區時所看到的景象。“該項目投資額近3000萬元,于去年年底完工。所謂的煙氣余熱深度回收,就是對燃煤熱水鍋爐所排放低溫煙氣中的余熱進行回收再利用。” 滕懷順介紹說,工業余熱是低品位能源,把它回收利用變成高品位的供熱能源,既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又可提高供熱能力。
以一個供暖季的運行周期來算,這項技術投用后總共可回收煙氣余熱109136吉焦,節約標煤4329噸,節約水5020噸,節約電716096千瓦時,可增加供熱面積70萬平方米。通俗點說,這項技術投用后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相當于再建一個中型熱水鍋爐,所產生的民生效益相當于擴大區域內近一萬戶居民的供暖范圍,所產生的環保效益相當于減少燃燒220輛卡車裝載的煤炭。
“除了煙氣余熱回收,我市已投用的工業余熱利用還包括凝汽器改造、循環水利用等方式。”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政設施建設處副處長那振宇告訴記者,去年山東省下發考核指標,要求青島市在5年內新增工業余熱和新能源供暖面積1700萬平方米,這個任務指標為全省最高。隨著多個供暖技術改造項目的落地,去年以來,我市已累計完成工業余熱改造和新能源改造765萬平方米,這就意味著在不增加煤炭消費的基礎上,可以滿足更多居民的供暖需求,實現了用工業廢料反哺城市發展。
新能源供暖要因地制宜,實現多能互補
“清潔化”是新型供暖模式的應有之義與核心,伴隨能源轉型的推進,近年來可再生能源供熱出現在大眾視野,并在不少地區開始實踐。像在青島,地熱、空氣源、海水源等新能源供熱方式都已得到運用。據了解,我市新能源供熱主要集中在商業辦公區域和市政管網無法覆蓋的區域。可以說,新能源供暖不僅讓“供暖孤島”看到供暖希望,其供暖過程基本無污染的特點,也向著綠色低碳一步步邁進。
但不可否認的是,新能源供暖在實際推行中阻力重重,“新能源供暖方式是通過提取介質中的熱量,來實現供暖需求。但這種供熱方式易受自然條件和地緣限制,前期設備建設投資高,成本回收周期長等多種因素掣肘。”一位業內人士認為,新能源供暖是大勢所趨,但在推進過程中則要因地制宜,實現多能互補、節能降耗。此外,還要創新投融資和經營模式,以提高社會投資的積極性。
今年8月份,青島奧帆中心零碳社區智慧能源系統深度利用項目正式啟動,這是我市在新能源供暖方面的一次系統深度實踐。該項目通過合理利用海水源熱泵、太陽能光伏光熱、風力發電、污水源熱泵、工業余熱和燃氣等多種技術,實現高效清潔供能,預計投用后三年時間可達到零碳標準。據了解,目前項目正在進行前期手續辦理和規劃設計環節,建成后,每年將直接減少碳排放8663噸,相當于種植173.3萬棵樹,建了86座青島植物園,有望成為引領國內零碳社區標準化、規模化發展的標桿。(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 通訊員 于世曉)
“暖流”已入千家萬戶
16日零時起青島正式進入供熱季,各熱企供熱平穩運行

能源集團泰能熱電供熱調度中心,工作人員正在實時監控供熱運行數據。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16日零時起,我市正式供暖,供熱季將持續至2021年4月5日,共141天。15日晚,記者先后探訪供熱企業和居民家發現,島城各熱企已進入供熱平穩運行狀態,確保達標暖流進入千家萬戶。
晚7時許,在青島能源集團泰能熱電熱網監控調度中心,大屏幕實時顯示供熱鍋爐、換熱站的運行數據,“現在7臺鍋爐已經開了3臺,一次管網出水溫度達到了80攝氏度,確保居民家中的溫度能夠達標。”該公司副經理蘇有亮指著屏幕說,他們將根據天氣狀況、外網負荷隨時調度熱源供應和換熱站運營系數。
晚8時許,記者來到了能源集團泰能熱電瑞海供熱站,站上的維修人員已分散到各個小區為居民排氣、調試。站長劉春梅正在站內巡檢設備,保障設備正常運行。“目前二次網的進水溫度已經達到了38攝氏度,居民家中溫度應該在20攝氏度左右。”劉春梅說。
晚8時30分,記者跟隨工作人員來到瑞海馨園小區居民李建平家中。正和妻子在家看電視的他,只穿了一件薄秋衣。“家里挺暖和的,相當滿意。”李建平對供熱效果非常滿意,他拿出溫度計給記者和工作人員看,顯示室溫有24攝氏度。“過來住了三四年了,冬天溫度一直差不多在21攝氏度左右。”
青島能源集團生產與安全服務部副部長林萍介紹,該集團現有供熱面積1.3億平方米,供熱用戶116萬戶,承擔著主城區85%以上以及各區市一半以上的供熱業務,現已儲備煤炭40萬噸,100余臺鍋爐可根據需要隨時調整運轉,1300余座換熱站全部運行,全力保障用戶溫暖過冬。
記者從市城市管理局了解到,今冬供熱開局平穩,全市供熱面積達3億平方米,居民用戶259萬戶,全市共投運供熱鍋爐230臺,換熱站熱態運行3246座。根據《青島市供熱條例》規定,正式供熱開始后,居民家中室內溫度不得低于18攝氏度(廚房內溫度不得低于10攝氏度),如出現供熱質量不達標或供熱設施故障等,請及時聯系所屬區域換熱站(供熱站),也可撥打供熱企業服務電話或12319熱線,工作人員會及時上門處理。
供熱開始后,市城市管理局將持續加強與市氣象局的溝通,密切關注天氣情況,組織調度供熱企業科學調整供熱運行曲線,確保島城市民溫暖過冬。同時,也提醒廣大市民,目前供熱系統內循環水溫度和壓力較高,不要隨意操作、改動暖氣片和暖氣管道任何地方,避免操作不當造成設施損毀,也請及時去除暖氣設施上的遮蓋物,避免影響供熱效果。(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傅春曉)
責任編輯:李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