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去年發生在湖南常德的一個案例。
家住湖南常德老西門的周姓老人已有92歲高齡了,是一位“三高”患者。長達40余年的病程,周奶奶“自封”半個醫師。家中的櫥柜中擺滿了裝藥的瓶瓶罐罐,西藥、中成藥、藥材切片堆滿了。
某天老人感覺身體有些不適,她憑多年的吃藥經驗擅自給自己“開藥”,服用一段時間后癥狀并沒有得到緩解,周奶奶只好再加大用藥量。結果出現了嚴重的心率失常,致休克暈厥。家屬發現后立即撥打常德市第四人民醫院急救電話,該院前急救中心醫生張洪萊、護士佘佳維、司機魯橋迅速攜帶急救設備前往。
周奶奶突發心臟停跳,心電監護顯示無心電活動。立即給予心肺復蘇、氣管插管、電除顫、靜推藥物等搶救措施,同時通知心血管內科、ICU(重癥監護室)醫師急會診協助搶救。經過多學科聯合的搶救行動,周奶奶恢復了自主心律、呼吸,復蘇成功,后轉ICU繼續治療,現已康復出院。
“是藥三分毒,大多數老人都存在服藥過度問題。”常德市第四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劉炯說道,老人用藥理念與就醫觀念的錯誤,不僅導致久病不治,更讓老人“治病”時“致病”,成為主要健康問題之一。
我國是目前全球老齡人數最多的國家,而且很多老年人患有多種疾病,往往同時服用幾種甚至十幾種藥物,但是老年人器官多老化,存在功能衰退、免疫力低下等多方面因素,導致藥物在發揮療效的同時很可能有更多不良反應。
正因如此,官方《老年失能預防核心信息》第九條內容就是:科學合理用藥。科學合理來用藥,不遵醫囑會糟糕。了解具體適應證,用藥禁忌要記牢。多重用藥需關注,出現不良快診療。
科學合理用藥,其中一個重要手段就是減少藥量。從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角度上來說,這樣做有5方面原因。
減少藥量的5個原因老年人體內水分含量減少而脂肪含量增加,致使水溶性較強的藥物在血漿中的濃度升高、效力增加,而脂溶性較強的藥物半衰期延長、效力降低;
1.老年人體內水分含量減少而脂肪含量增加,致使水溶性較強的藥物在血漿中的濃度升高、效力增加,而脂溶性較強的藥物半衰期延長、效力降低;
2.老年人血漿蛋白含量降低,蛋白結合率高的藥物游離水平就會明顯升高,使得藥物在正常治療濃度下就可能發生中毒;
3.老年人肝腎功能下降,藥物代謝與排泄變得緩慢,藥物在體內蓄積導致毒性增加,進而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的可能;
4.老年人腦神經功能減退、腦部血液供給減少、腦組織萎縮、中樞神經遞質水平發生改變,因此對鎮靜催眠藥、中樞鎮痛藥、抗抑郁藥和抗帕金森病藥等中樞神經系統藥物敏感性增強;
5.老年人性腺功能顯著降低,體內激素受體含量減少,對糖皮質激素的反應性下降,導致糖皮質激素對代謝的抑制作用較年輕人降低3~5倍。
在此,針對老年人的合理用藥給出以下4個建議:中老年人合理用藥的4個建議:
1.盡量少用藥,或選擇合適的藥物。如果可以不用藥物,那就盡量選擇改善生活習慣、環境、飲食等方法來控制;如果必須用藥,應由臨床醫師、藥師為患者指導具體用藥,根據其身體特點,個體化選擇藥效好、不良反應小的藥物。
2低劑量原則。老年人在使用任何藥物過程中,應從低劑量開始,隨后應根據患者的療效和耐受能力,逐漸增加使用劑量,直至適合的劑量。
3服藥遵醫囑。老年患者服藥時應嚴格按照處方遵醫囑用藥,按劑量、療程、服藥時間合理用藥,如空腹吃的藥不要飯后吃,飯后吃的不要空腹吃。
4聯合用藥應謹慎。多數老年患者存在多種慢性疾病,吃藥的品種較多,應在醫生和藥師的專業指導下,盡可能精簡服用藥物品種數,規避潛在的藥物相互作用。自行加用的一些中藥,有時也有很大風險,甚至產生嚴重不良反應。保健品更是不能代替藥物,保健品中也可能存在一些藥物成分,會與藥物形成沖突或者導致重復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