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方唱罷我登場,就成績而言,2020高考算是已經落幕,正在進行的是志愿填報環節,接下來的將是錄取工作。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梳理近三年的高考采訪,觀海新聞記者不免會想,之于高考,九年義務教育在其中的貢獻率究竟有多大?百煉成鋼的高中三年,背后有沒有共性的東西?
關于這個疑惑,由于至今尚未有權威的大數據支撐,因此不好妄下結論。但根據事物的普遍性方法論,我們也可以做個類比推理,在觀海新聞記者看來,九年義務教育之于高考,其貢獻度應該跟一棵葫蘆苗從發芽到攀爬、趨陽,再到開花、綴果的過程是同質的,當我們將目光定格在金燦燦的葫蘆上的時候,墻下的那些枝葉或已枯萎,但藤蔓仍遒勁有力,最初為了讓這條藤蔓攀爬得更高、去的方向更向陽的支架,則就是高考前的九年義務教育階段。
“我是自招上的高中”;“通過自招升入的高中”;“自招將我領進了這所成就了我的高中”……在近三年的高考采訪中,回憶起自己的求學路,不少被理想大學錄取的學子幾乎都跟觀海新聞記者提到一個詞——自招。
與此同時,觀海新聞記者想到今年6月中旬在李滄教育和體育局見到的一張《李滄2020年自招預錄取統計表》,2020年李滄區13所初中(其中公辦9所)4143個畢業生,竟有869人通過自招的方式被普通高中錄取,總預錄取率達21%,占全市自招總數的33.1%!在全市自招新增605人的情況下,李滄區新增346人,占全市新增總數的57.2%!從“三分天下”到“半壁江山”,這一串串數字宛若錚錚鐵骨,向社會各界詮釋出李滄教育的縮影。觀海新聞記者發現,單就自招人數自我比較,這個數字是去年的兩倍還多,是其前年的近四倍,三年來,這個數字是幾乎以級數級的方式攀升的!
青島61中歡送2020屆畢業生的場景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學區還是那片學區,生源還是那類生源(新市民子女平均占一半以上),若將“自招”看作是一塊教學實力的試金石,那么這種級數級的攀升,其背后是如何設計搭棚支架的呢?
帶著這個疑問,觀海新聞記者撥通了李滄區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曉光的電話,聊了20多分鐘;又撥通李滄區教育研究發展中心教研室主任蘇明玉的手機,聊了半個小時;后又撥通了青島27中校長鄧學軍的電話,敘了半個多鐘頭;還去滄口學校找首屆齊魯名校長張偉喝了三杯茶;此外又跟一位今年高考成績優異的李滄生源的家長交流了十余分鐘。
通過與這四個層面的教育界人士及家長交流,記者發現:在李滄,九年義務教育之于高考,其共性就是以淳樸的教育行動及改革創新,成就八萬余家庭樸素的成才夢。
在青島日報社一個新媒體欄目中,作者以《李滄已找到垂直崛起的“密碼”》為題起底李滄。作為一項民生工程,李滄區委書記王希靜表示,李滄區一直將教育作為一項大事來抓。
李滄區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曉光對李滄區委、區政府在教育上的支持力度感同身受,并凝練出幾個字:“建立政府優先保障機制,區域定格推進。”
在李滄,教育工作被定位在三個“第一”的高度,即優先發展教育是李滄跨越發展的第一戰略;科教人才是李滄發展的第一資源;教育投入是公共財政的第一投入。為此,李滄建立健全“區級統籌、部門聯動、各司其責、密切配合”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責任機制,強化組織統籌,健全制度配套,協調解決好財政經費、學校建設和教師招錄等難題。
李滄區委區政府把義務教育經費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疇,通過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保證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和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的增長,確保教育優先健康發展。
以區政府名義出臺《李滄區中小學校校舍建設標準基本手冊》和《李滄區2013-2020年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等指導性文件,為全區中小學高標準規劃、設計、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實施教師隊伍結構動態優化政策。每三年組織教師編制核定,根據生源變化、教師交流等情況進行編制調整。
創新開展“尋標對標”知名學校工作,與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等119所知名學校建立學習交流機制。
開展區域教師交流制度化建設。以學科需求為導向,側重新建學校與偏遠學校、學科均衡搭配、年齡結構合理,推進教師柔性交流,有效縮小校際間差距。完善教師在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之間合理流動的長效機制。教師通過雙向選擇等方式,在區內不同學校間流動,確保教師資源均衡配置。
在李滄,有種現象叫“小學校長和中學副校長、小學教師和中學教師互派掛職”。觀海新聞記者了解到,為促進小初銜接,改變中小學之間相互了解不足、溝通不暢的問題入手,促進中小學深度融合,李滄創新舉措,讓中學的副校長去小學掛職校長,同時讓小學校長去中學掛職副校長,有不少六年級的孩子都是跟著校長一起升入初中的。
與此同時,李滄區實施項目化、精準化、菜單式教師培訓模式。重點推進全員、骨干、新教師、班主任四個層面,8-10個項目的精準培訓。廣泛挖掘區域內優良教師資源,充分發揮名師工作室孵化作用,實施分級分層梯次培訓,實現區域內優質資源快速分享。
在李滄,對勇于創新、樂于奉獻、干出實績、做出貢獻的教育工作者,教體局會給及時戴“帽子”、獎“銀子”、給“面子”,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李滄區建立了完善的教師激勵機制,定期評選最美教師、功勛班主任、愛校如家先進個人等,用身邊的典型鼓舞身邊的教師。
青島63中歡送2020屆畢業生的場景
教育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也是衡量區域教育教學發展水平的一把最有效的“尺子”。近年來,李滄區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大力推進教育改革創新,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探索形成李滄教育治理體系和改革模式。
圍繞讓每一名孩子都能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通過修訂《李滄區中小學教學常規》和制定《李滄區教學質量三年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加大教學工作在學校年度考核指標中的比重,推進品質課堂,引導全區上下把主要精力聚焦到抓教學上來。
在李滄區,各個學校的校長是要給學生上課的,青島棗山小學校長劉巖林、青島31中校長原紅、青島27中校長鄧學軍等上的還都是主科。全區中小學校長全部帶頭進課堂上課、全部帶頭聽課評課,發揮校長在抓教學上的示范作用。同時,強調在抓教學上,“書記校長一樣重要,小學初中一樣重要,公辦民辦一樣重要,前方后方一樣重要”。鼓勵、包容教師在不觸碰底線的前提下,積極進行教育微改革,大膽探索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的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管理水平。
在李滄,教研員不能光研不調,每周至少有三天是必須要到學校進教室的。李滄教體局發揮教研員對教學的引領作用,制定了《李滄區教(科)研員管理辦法》,建立教(科)研員動態進出機制,擔任教(科)研員工作滿兩個任期或年滿50歲以上要交流到學校。教研員實行“3+2”工作制,每周至少三天沉到學校指導教學,其它兩天可以在單位辦公室處理其他事務。引導一線教師本著問題導向,開展小課題研究。組織力量,定期編寫日本和歐美教育參考資料,供一線教師學習使用。
在李滄,有我市歷史上第一所涵蓋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的公辦學校——青島二中院士港分校。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李滄區積極引進優質教育資源,與青島二中和青島實驗初中分別簽署合作辦學協議。其中,青島二中院士港分校將于今年秋季開門辦學,學校初中和小學首次面向全區招生。學校以打造現代化、國際化和特色化的高品質新樣態學校為目標,按照“領先一步、追求卓越”要求,致力將“造就終身發展之生命主體”育人理念貫穿于學生發展的最關鍵時期。青島實驗初中李滄校區今年年底將實現主體完工,2021年開門辦學,學校將與本校實行重大教育教學活動、教師培訓、教育科研、集體備課、學業質量檢測與評價“五同步”,將青島實驗初中“快樂教育”的教學理念貫徹其中。
在李滄,基礎教育階段是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等相融合的,與課堂教學、群團活動相結合,以喜聞樂見、豐富多彩、潤物無聲的方式推進德育工作,教育引導中小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豐富學校體育和美育工作內涵,以市教育局“十個一”項目行動計劃為引領,深化李滄區“多彩教育”,在全區一、二年級普及乒乓球,三年級普及合唱,四年級普及游泳、五年級普及器樂等體育藝術活動,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相結合,實現活動課程化、課程品質化,助力學生多維發展,推進區域體育和美育水平整體提升。依托青島國際院士港和絲路協創中心等平臺,創新開展“一校一院士,牽手伴成長”和“絲路精神從娃娃抓起”等活動,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和國際視野。
在李滄,出臺了全市力度最大的教育人才引進政策,對名校長和名師分別可以給予最高可達150萬和130萬元的安家支持,全區先后引進或培養了齊魯名師名校長12名,位居全市前列。近三年面向全國招錄教師和優秀骨干教師500多名,促進了全區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更加優化。推進教師柔性交流,促進了校際間師資力量更加均衡和合理。
“以自主招生激發并引領師生成長;以精細分工落實常規教育教學活動;以‘一生一策’謀劃落實學生個性選擇與成長;以專業培訓提升學生綜合素養。”這是青島27中的做法。
在這所新市民子女占到絕大多數的學校,校長鄧學軍親自執教八年級的物理課,并結合學生實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致今年130個畢業生,有46人通過自招被普通高中預錄取,另外還有11名特長生被普通高中錄取。你知道嗎,在這所學校,每個學子都曾在國旗下面向全體師生演講,他們的語文課經常是即興作文。
青島62中在青島市2020年高中學校自主招生考試中過百人獲得自主招生資格,創學校歷史新高,其中,2中有11人成功入圍(含院士港分校),有7人成功獲得青島58中自主招生資格,一類高中共錄取17人,錄取率為3.5%,兩項指標排名皆為李滄區公辦學校前三位。該校2017級7班李嘉諾和8班袁錦天獲得青島2中的自招入場券,他們總結了自己自招成功秘訣:“踏踏實實跟著老師的節奏復習,老師所講和所教技能,既能夯實基礎又能點破難題。”
疫情期間,青島62中采用空中課堂授課,學校發揮統一平臺的優勢,將擬參與自招的同學集結在一起,進行分層專項輔導。開學之后,沿用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老師們持續跟進,自招達人相互交流分享,將學習好習慣落實在每一天。線上線下的有效銜接、教師全員參與攻堅、課程活動一脈相承、家校合力,最終使得480名畢業生有101人獲得自招資格,占比21%。
在2020年青島市優質高中自主招生預錄取選拔中,青島63中取得歷史性突破,482名畢業生有136位同學被預錄取,占九年級畢業生總數的29.1%,其中優質高中錄取94人,占比20.1%。自招預錄取人數達到三個班級的規模,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30%。
青島63中的具體做法總結如下:
把生涯規劃教育前置引導學生明確方向。八年級暑假期間就啟動中考自招輔導項目,通過科學指導學生、家長盡早確定中考目標和自招方向,凝聚家校共識,激發前進動能,深挖提升潛力。
居家學習期間采用直播輔導的方式突出實效。寒假期間學校抽調全校骨干教師參與自招輔導,全部實施直播授課。一方面網上教研集備往年自招題,研究高效輔導策略和預測題型;另一方面借助網課進行不同類型高中的分層輔導,每天安排專門時間給同學們進行一對一答疑。
復學后分層輔導和礪志教育一起發力。一方面根據最新的高中自招方案,依據高中選拔方式科學實施小組化輔導,有適合自己的老師輔導,有合適的班主任跟進,確保在沖刺階段不僅“吃得飽”,而且“吃得精”“吃得好”,真正將“一生一策”落到實處;另一方面正面疏導學生心理,強化礪志教育和情感投入,引導學生鼓足勁頭,堅定信息。
逐步把自招輔導創設成一個課程體系。首先是讓學生選擇適合的路,贏得家長的權力配合和支持;同時積極對接高中學校,大力引入優質教育資源,讓學生在認識上、思維上更加成熟;三是基于綜合素質提升和長遠發展的出發點,學校組織多輪面試講座和模擬訓練,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掌握實戰經驗,增強了面試通過率。
青島61中、李滄實驗初級中學、青島31中、青島33中、青島49中等也都取得了漂亮的自招成績,雖然做法各有千秋,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靠前、靠近,一切為了孩子。
通過聊天,觀海新聞記者還了解到李滄教育的一個思維:虛懷若谷、杜微慎防。區教體局和各個學校都設有專人值守的公開電話,在工作時間隨時解答家長的各項咨詢和疑問。
在李滄,家訪是必須親自到家的。這樣可以避免微信、電話家訪便捷有余、成效不足的問題,最原始的溝通方式依然是最有效的。
在李滄,校長要每日一悟,寫出感悟并發到相應的平臺上共享。觀海新聞記者從滄口學校校長張偉那里借了一本成冊的校長每日一悟,至今仍未歸還,一是太忙沒時間去送還,二是太有“料”,需要細細品味,舍不得還了。
李滄區教育研究發展中心教研室主任蘇明玉還記得自招成績出來當天下午一直到晚上11時30分老師們還在為同學們模擬面試的場景,也記得不少學校為了提升初高銜接而主動前往高中取經的一幕幕……他說想來挺感動也挺自豪,對于李滄教育,他一直認為都是最好的,因為自己的孩子也在李滄上學,對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長,他很放心,也很省心。
近年來,李滄區教體局以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為導向,按照“辦學條件標準化、教育教學優質化”的思路,堅持“以多彩教育為基礎,以品質課堂為核心,以愛校如家為遵循,以人民滿意為目標”,積極回應李滄百姓對教育的新需求、新愿望,促進全區義務教育更加均衡更高質量發展。
聊天最后,王曉光以謙和的語氣跟記者說,李滄教育正在做的事其實很簡單:和自己比,要進步!和對標區域比,要跑步!只要是向前沖,我們全體李滄教育人,都愿意!(青報全媒體記者 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