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7日-31日,全國工會數智化建設專題培訓班在云南省昆明市舉辦。此次培訓班旨在貫徹落實全總十八屆二次執委會議精神和全總“559”戰略部署,提升工會干部數智化思維,提高工會數智化能力和水平。
會上,天津、江蘇、云南、陜西、青島、深圳、成都等省市進行了交流發言。


近年來,青島市總工會聚焦工會數智化轉型,廣泛應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職工提供精準化、個性化的服務,形成一批線上服務職工群眾的新方法、新模型、新場景。截至目前,齊魯工惠·青島行APP實名采集會員185萬,開展活動1.2萬場,參與人次2600萬,曾榮獲全國“互聯網+工會”普惠服務市級十佳平臺、青島市數字化轉型優秀實踐單位等稱號。
聚焦職工需求
打造可持續網上服務生態體系
圍繞職工需求,以互聯網為基礎,通過線上平臺連接職工、企業、政府、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為職工提供全方位、可持續的普惠服務,形成了“服務提升流量--流量匯聚資源--資源促進服務”的良性循環。
01上下聯動一盤棋
山東省總工會按照“省總統建、分級運營”的思路,開發建設全省統一的省級服務平臺“齊魯工惠”APP,省總提供平臺整體安全、數據整合利用、系統功能升級等服務,市級工會負責開發個性化功能模塊、開展本級普惠活動,區(市)級工會負責會員認證、開展本級特色活動,形成了全省整體風格統一、基礎功能一致,活動各具特色、具有高度黏性的網上工會服務矩陣。同時市總開發了工會工作者智能化輔助平臺以及答題、打卡、集卡等應用小程序,免費提供給區(市)和基層工會,既解決了基層工會資源困乏的難題,又放大了示范帶動效應,活動頻次、觸達率和參與度得到進一步增強。
02部門協同一股勁
組織架構方面,成立“一把手”任組長、各業務部門共同參與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遴選計算機專業干部負責統籌協調,組建社會化專業運營團隊負責活動策劃、技術維護等日常運營,很好適應了智慧工會專業化、體系化的需要。部門協作方面,制定業務協作流程,加強督察和評價考核,從網絡部門主導、業務部門配合——網絡和業務部門協調聯動——業務部門主導、網絡部門配合,推動實現了工會網上工作從普惠服務——業務上網——數據治理的不斷蝶變升級。
03社會參與一張網
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依托平臺用戶多、黏性強的優勢,在全市廣泛匯聚企業、政府、社會組織等各類資源,用工會有限資金撬動更多社會資源普惠職工。與國企、銀聯合作建設惠工商城;聯合京東開展電子競技大賽;聯合中石油開展加油優惠活動;聯合市衛健委開展無償獻血線上知識競賽;聯合市文旅局、體育局開展“惠工文旅”、“惠工體育”活動;聯合市醫務協會開展送體檢進企業活動,等等。五年來,平臺與240余家單位合作,共計開展1392場惠工服務類活動,打造線下惠工服務場景1萬余個,累計普惠金額超過6000萬元。
04媒體融合一條心
成立工會媒體融合中心,打造“策、采、編、審、發”一條龍工作機制,推出“鴻雁融+”媒體融合品牌和“工小鴿”IP。開展職工網絡達人選樹活動、工會新媒體作品大賽、“勞動我最美”短視頻征集等活動,可視化呈現勞動者風采,參與職工超100萬人次。精心打造“一起上班吧”“xuan了!工匠”“普法小課堂”等爆款欄目,全網瀏覽量超400萬人次,有效凝聚職工精神力量。市總抖音號榮獲全國工會網絡正能量新媒體短視頻“十佳賬號”。“工小鴿”IP獲中國動漫協會2023年十佳IP設計獎。
聚焦核心業務
推動流程再造和業務協同
以數字技術為基礎,通過數據共享驅動業務流程再造和跨部門業務協同運行,構建跨層級、跨部門的信息共享和聯動機制,實現工會業務整體化、協同化、數字化。
01強化頂層框架設計
在系統梳理工會各項業務的基礎上,搭建起一中心、兩片云、三平臺、N個應用場景的“1+2+3+N”架構。“一中心”即大數據中心,匯聚了會員、組織、業務、服務等基礎數據。“兩片云”即公有云和工會云,為各類業務服務平臺提供協同、共享的基礎信息平臺服務。“三平臺”即“齊魯工惠·青島行”普惠服務平臺、工會網上工作平臺、新媒體傳播平臺。“N”即思想引領、普惠服務、維權服務、業務系統、宏觀決策等N個應用場景。
02推進業務流程再造
堅持標準化、規范化、數字化“三化一體”推進工作業務系統建設,先后建成20余個系統平臺。勞模區塊鏈系統實現勞模認定、評選申報、困難救助、津貼發放等92%以上的業務版塊線上辦理,為跨領域、全周期、精準化、動態管理的勞模服務體系提供了技術和信息支撐;建立工人文化宮智能化管理系統,對場館能耗、人流、運營、舉辦活動、運動場地人員異常識別等進行遠程監控,同時實現線上預約場館、節目點單、報名活動等功能;“緣系一線”婚戀交友平臺根據職工所填報信息,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智能推薦“匹配”對象,用科技手段為職工脫單加速度。
03推動與政府部門協同聯動
與醫保部門聯動,上線互助保障“掌上辦”保障金申領服務系統;與民政部門合作,將困難職工幫扶納入“社會救助一件事”系統;聯合市人社局建立“大數據監測預警+跨部門聯動處置”工作機制,對勞動爭議風險隱患進行超前預警和聯動化解,運行兩年來,累計排查企業660家,覆蓋職工65.7萬人次。
聚焦數據運用
提升智能化水平和服務能力
以數字驅動為核心,全面匯聚服務、業務等數據,開發16個大數據分析系統,通過對工會業務的動態跟蹤,實現了研判精細化、治理數字化、執行可視化。
01研判精細化,提升監測預警能力
將數字技術應用于行為分析、監測預警等方面,通過多源數據為職工精準“畫像”,賦能傳統服務手段轉型升級。推行“法律維權案例庫+職工維權需求”自動識別系統,通過構建人工智能分析模型,對職工搜索、瀏覽等行為進行數據分析,精準識別職工潛在的法律維權需求進行及時干預調解,快速精準維護了職工權益。
02治理數字化,提升科學決策能力
建立健全數據治理制度和標準體系,加強數據匯聚融合、共享開放和開發利用,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和管理服務效率。通過對職工答題數據分析,發現職工中的理論“答”人和積極分子,為工會網上意見領袖培養提供數據支撐。通過對線上送清涼活動整體情況、兌換點熱力圖、高頻時段、參與人員分布等數據進行分析,為戶外勞動驛站選址優化提供科學決策參考。通過“緣系一線”婚戀交友平臺后臺數據分析,掌握不同行業、企業職工的單身情況、男女比例,有針對性的提供婚戀服務。
03執行可視化,提升工作執行能力
運用數字技術支撐構建新型監督評價機制,實現工作執行情況的事中監管和事后評價。開發志愿者服務系統,志愿者報名參與、活動招募、服務排行、活動效果全部在線上平臺實時展示,通過分析活動類型,發現醫療健身、就業創業、法律服務等方面志愿服務活動較少,相關職能部門因此加大法律服務、就業創業等方面志愿者隊伍的招募和建設,實現了對志愿者隊伍建立和活動開展的精準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