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17日訊 今年9月,南半球的冬天剛剛過去,海拔2000多米的秘魯安第斯山區,奧斯瓦爾多大叔一家正密集趕工一批羊駝玩偶;11月初,這批名為“Warmpaca” (意即“溫暖的羊駝”)的羊駝毛織品,準時亮相第三屆進博會;而今,進博會剛過,已經有200多個不同顏色、不同型號的羊駝毛編織包、編織圍巾,在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以下簡稱“虹橋品匯”)有了自己的線下專柜,且消費者絡繹不絕。

這是一只“羊駝”的進博記,而講述這則故事的,則是虹橋品匯4號美妝親子館“Warmpaca”專柜的負責人馬玉霞,她是把秘魯文化帶到中國的合伙人之一。今年雖受疫情影響,但她跟自己的合作伙伴仍然堅持“三刷”進博會,訂單額也從第一屆進博會的20萬元增長到600萬元左右。“我們是白手起家,靠進博會打開了局面,而虹橋品匯則給了我們一個把‘展品’變‘商品’的絕佳平臺。”馬玉霞說。
“展品”變“商品”,小羊駝只是一個縮影。在很多展商看來,隨著進博會溢出效應日益明顯,這條鏈路正變得越來越短。

11月17日,記者在離“四葉草”咫尺之遙的虹橋品匯各展示館看到,進博會同款產品在這里琳瑯滿目,不同的是,這些“展品”已被貼上售價標簽,變成了“商品”。上海虹橋國際進口商品展銷有限公司總經理蔡軍介紹,截至目前,有來自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家企業的1800多個品牌、15000多種商品亮相虹橋品匯,其中進博參展商達到70余家,進博會商品占總商品數的70%以上。
“作為承接放大進博會溢出效應的主平臺,虹橋品匯精心打造的展品變商品、展商變投資商、采購商變貿易商‘6天+365天’的良性生態圈正在逐漸形成。”專業實訓干部尚達江說,“而生態圈的形成,則離不開進口政策的持續創新。”

比利時國宴冰激凌生產商希博思集團旗下的品牌“遇喜”,今年首次來到中國市場,這種含奶量達到50%以上的冰激凌,消費者是否認可?遇喜(上海)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小秋心懷忐忑。得益于虹橋品匯B型保稅倉的落地,品牌選擇“兩條腿走路”:產品進入保稅倉后,一部分進行前店銷售,提前尋找經銷商,另一部分則將參加進博會,進行“中國首秀”。經過一個多月的新品測試,消費者十分認可,讓品牌找準了發力點。
梁小秋口中所說的B型保稅倉,是進口貿易模式創新的積極嘗試。“在虹橋品匯,展商可以依托保稅物流中心和品匯平臺,實現保展互轉,并以保稅展示展銷的模式和跨境電商模式,很方便地實現‘展品變商品’和前店后倉,真正實現線上、線下、保稅倉聯動,承接進博會溢出效應最大化。”專業實訓干部邵京偉說。
構建進口政策創新的試驗田,創新仍在延續。記者了解到,不久前,海關總署發布《海關支持2020年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便利措施》,提出“支持保稅展示展銷常態化”以及“支持跨境電商業務,推進線上線下融合”,可以更大能級實現展轉銷。上海市也發布了《關于支持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的政策意見》,對入駐虹橋品匯,開展進出口商品貿易、數字貿易、服務貿易及海外技術貿易的入駐企業,給予三年“租金扶持、運營扶持、財稅扶持”的專屬政策支持,全力助推虹橋品匯形成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打造進口商品集散地、上海購物新地標。
“產業發展,規劃先行。在虹橋機場綜保區和進博會主展館之間規劃預留進口商品展示區,通過引進東方國際和綠地等企業,打造虹橋品匯和綠地全球商品貿易港等項目,實現了機場保稅、進博會保稅展示銷售等功能有機串聯、融合發展,進口商品展示展銷通道就此打開,這對啟用在即的膠東國際機場和青島市主要展會、展館均有借鑒意義。”專業實訓干部夏鵬說,“同時,進口政策的持續創新,也為優化營商環境,吸引品牌聚集提供了不竭動力。”(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滬記者 胡相洋)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