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上午,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著陸于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工作正常,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在嫦娥六號成功將珍貴“土特產”帶回地球的旅途中,以中國電科第二十二研究所(以下簡稱22所)為代表的青島科技為舉世矚目的“蟾宮挖寶”之旅提供了護航。

在“嫦娥六號”探月任務過程中,22所科研團隊攻克了包括高精度被動接收和自定標算法等多項關鍵核心技術,自主研制的相關設備承擔了精確測定軌道的折射誤差修正工作,就像一只無形之手,全程為設備的返航路徑提供精準指引。其中,折射誤差修正設備是確保探測器跟蹤精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像在月亮與地球之間為測控雷達搭建起精準無誤的保障網,確保跟蹤、遙測等一系列雷達測量順利進行,為探測器的發射、繞月飛行、順利返航提供全周期、全天候保障。大氣參數測量設備是為滿足深空測控干涉測量系統的電波傳播誤差修正需求而設計研制的,是VLBI(甚長基線干涉測量)中的“精準之眼”,為“嫦娥六號”的軌道信息提供了精確的定位支持。

嫦娥六號返回器的“著陸回收”是否順利,直接關系到月球樣本能否安全來到地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用“千里眼”照亮歸途,22所自主研發了精準定位的設備,確保“艙落機臨”。此次任務中,團隊共提供了20多套搜索定向設備,包括車載、機載定向儀和前艙搜索引導系統等多種型號設備,分別裝備于搜索直升機和地面車輛上,構建了天地協同、網格化、智能化的搜索網絡,具備了對返回器從出“黑障”到著陸全過程的跟蹤定位能力。據悉,22所研發團隊在20余年載人航天搜救回收豐富經驗的基礎上,針對本次任務著陸返回器的特點,進行了針對性設計和改進,設備性能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能夠全天候、全天時工作,不受外界環境條件、氣候條件的影響。在實際應用中,系列搜索設備第一時間鎖定了著陸返回器的準確位置,為回收月球樣本搶得了先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