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廢城市”建設60項指標中27項已達到目標值
青島年底前將創建500個“無廢細胞”

■在海爾智家再循環互聯工廠拆解車間,空調等電器在這里被拆解,并將實現“再利用”。
累計完成176個“無廢細胞”建設,國家級綠色工廠總數達到54家,累計建成綠色建筑1.3億平方米……在工業大市、農業大市、人口大市青島,“無廢城市”建設已在全域推行一年多。6月26日上午,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市生態環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交通運輸局等部門介紹了我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情況。從工廠、園區、社區等“無廢細胞”入手,青島在工業、農業、生活等各領域探索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處置新方法、新路徑,實施了一批重點工程項目和改革任務,正在走一條讓城市“輕裝上陣”謀發展的新路。
去年以來,“無廢細胞”熱度不減。“細胞”正從一個生物學概念變為探索城市治理的切入口。在一汽-大眾青島分公司這座年產30萬輛整車的汽車制造工廠里,通過一年來“無廢工廠”的創建,已實現危險廢物減量化30%以上,人均生活垃圾日產生量降低5%,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9%以上,危險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30%。
一直以來,青島狠抓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全面開啟綠色制造標桿建設。去年我市新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15家,目前國家級綠色工廠總數已達54家,另外,我市還有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1家和綠色工業園區1家,“無廢城市”建設有了更多綠色載體。
“無廢工廠”是眾多“無廢細胞”中的一種。去年,青島市相繼編制了12個“無廢細胞”創建指南,累計推動完成176個“無廢細胞”建設,“無廢園區”“無廢工廠”“無廢機關”等一批有特色的“無廢細胞”陸續涌現,通過發揮“細胞”單元的裂變聚合效應,引領全市“無廢城市”建設穩步推進。
在《青島市“無廢城市”建設指標和任務清單》中,明確從8個方面提出了30項措施,確定了60項指標。目前,60項指標中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等27項指標已達到目標值,協同推進22個“無廢城市”重點項目建設,總投資約49億元,“無廢城市”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工業領域,推動董家口化工園區等5個省級以上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推進西海岸新區廢舊輪胎再利用項目等9個固體廢物利用項目投產運行,青島入選國家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重點城市,2023年全市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96%。在農業領域,全市水肥一體化達130萬畝,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施用量較2020年均下降6%,構建廢舊農膜三級回收體系,實現回收儲運體系全覆蓋,2023年廢舊農膜回收率達91%,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達92%以上,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6%,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在生活領域,推進“戶集、村收、鎮運、區(市)處理”的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建成生活垃圾分類收運線路904條,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市區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38%。在建筑領域,新建民用建筑100%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累計建成綠色建筑1.3億平方米,全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3.8%。在海洋領域,36家港口經營企業全部簽訂船舶油污水接收協議,青島港前灣港公司、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分獲“四星級綠色港口”“五星級綠色港口”稱號。
“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在“無廢城市”建設中,青島以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業固體廢物、農業固體廢物、海洋固廢等為重點,不斷補齊城市治理體系和基礎設施短板,打造特色亮點,構建“無廢城市”建設的“青島路徑”。譬如,推動青島市廢舊家電回收處理一體化體系建設,建立廢舊家電回收處理示范平臺,打造家電領域綠色低碳“燈塔工廠”;推動建成平度綠色新型建材產業園和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零碳工廠”,提高尾礦、粉煤灰等工業固廢和建筑垃圾的規模化利用水平,打造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的“青島模式”;發揮即墨汽車產業園區優勢,建成一汽-大眾青島分公司“無廢工廠”,推動汽車制造領域固廢減量化、資源化利用示范。創新金融服務渠道,2023年全市“無廢城市”建設相關綠色貸款余額361.4億元,較基準值增長195.8%。
“無廢城市”建設一頭連著減污降碳,一頭連著產業發展。青島將繼續完善“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機制和制度措施,持續組織做好“無廢工廠”“無廢園區”等“無廢細胞”建設,年底前至少完成500個“無廢細胞”創建,發揮典型帶動、示范引領作用,不斷提升固體廢物治理水平。實施33個重點項目,開展家電、汽車等領域無廢供應鏈試點,實現以點帶面,打造“無廢城市”建設“青島模板”。(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吳帥)
責任編輯:張慕鑫